王来力,张 颖,丁笑君,邹奉元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b.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成衣工艺与质量标准映射关系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来力a,b,张 颖a,b,丁笑君b,邹奉元a,b
(浙江理工大学 a.服装学院;b.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成衣工艺是将设计思想转变为成衣的必经环节,符合质量标准是成衣工艺的基本要求。综合运用理论讲授、实验探索、市场调研和作业讨论等教学方法,将成衣质量标准引入“成衣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阐述成衣工业化生产各工序工艺技术与成衣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分析成衣典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成衣生产中质量问题的能力。
成衣工艺学;成衣质量标准;映射关系;教学改革
成衣是指预先制作好的服装,通常指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服装[1]。成衣工艺是将设计思想转变为成衣的必经环节,成衣工艺的更新和提升是推动成衣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满足产业和学科发展需求,我国服装类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开设了“成衣工艺学”专业课程,讲授服装工业化生产基本流程和基本工艺技术,该课程现已成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在现代成衣消费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成衣的品质,成衣质量是保障成衣品质的重要基础,而质量标准则是成衣质量评价的依据。成衣质量在生产中实现,与工艺技术密切相关。基于成衣工艺与质量标准之间的映射关系,将成衣质量标准引入“成衣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讲授成衣工业化生产各工序的工艺技术与成衣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分析成衣典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成衣生产工艺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成衣生产中质量问题的能力。
现代成衣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组织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各类标准对成衣的质量要求可分为标签标识、安全性能和常规理化性能三个方面。标签标识包括制造者信息、产品名称、号型规格、纤维成分及含量、维护方法、执行的产品标准和安全类别等;安全性能包括机械安全性、化学品安全性和燃烧性[2];常规理化性能包括洗涤性能、耐用性能和功能性。我国成衣标准体系中对于成衣质量要求的项目见表1和表2。
表1 我国成衣质量标准的安全性能项目
表2 我国成衣质量标准的常规理化性能项目
我校(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自1990年开设“成衣工艺学”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本次教学改革实践在2013和2014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展。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成衣生产工艺技术和成衣质量标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能够基于生产工艺预测潜在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针对质量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工艺技术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成衣质量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设计
“成衣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衣生产的准备工程、裁剪工程、黏合工艺、缝制工程和整理包装工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成衣质量标准,讲授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见图1),并通过实验探索、市场调研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加深理解。
图1 成衣工艺与部分质量要求的映射关系
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探索和市场调研之外,增加小组作业,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类型的成衣,如连衣裙、儿童服装、牛仔裤等,结合相应的产品标准,提出至少5个与生产工艺有关的潜在质量问题,并讨论得出解决方案,制作PPT进行汇报。通过完成小组作业,在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 教学案例
案例一:连衣裙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FZ/T 81004—2012《连衣裙、裙套》的质量要求包括标签标识、化学品安全性、外观质量、耐洗涤性能和耐用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将该款连衣裙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融入各章节的课堂教学中。
服装的化学品安全性通常由原材料(如面料、里料)的性能和后整理工艺(如成衣染色、抗皱整理)决定。该款连衣裙后整理工艺主要为整烫定型,因此化学品安全性合格与否取决于准备工程的原材料选择。在“准备工程”章节的课堂教学中,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对原材料的化学品安全性检测项目及要求进行讲解。
根据GB 5296.4—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 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要求,服装的号型规格、纤维成分及含量和维护方法需要标注在耐久性标签(如成分唛)上,通常也会和其他信息一起标注在服装吊牌上。耐久性标签和吊牌属于服装辅料,在成衣生产准备工程中应根据款式和原材料性能对标注内容进行确定和印制。耐久性标签在缝制工程环节缝制在服装上,吊牌则在整理包装工程环节加挂在服装上。为了加深对标签标识标注内容的理解,该部分内容结合市场调研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和大型超市进行调查,收集服装标签标识信息,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讨论所收集的标签标识案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外观质量和耐洗涤性能要求与准备工程、裁剪工程和缝制工程密切相关。准备工程中对连衣裙面料进行严格检验,可以避免有疵病和色差的面料流入后续的生产环节;面料预缩是避免连衣裙成品出现洗后尺寸变化率超过质量标准要求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裁剪工程中,严格按照裁剪方案进行铺布和裁剪,并保证裁剪精度,对裁片有序编号,可以避免连衣裙成品的尺寸规格偏差。在缝制工程中,选择与面料相配伍的缝纫线,根据要求设定缝制参数,可以保证连衣裙的缝制质量和洗后接缝外观平整度。在课堂讲授时,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在服装制作时的经历,以加深理解。
连衣裙的耐用性能取决于原材料的耐用性能和生产工艺。在生产准备阶段,测试原材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和撕破强力。接缝性能和黏合衬剥离强力则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如线迹密度、缝纫线强力、拼接方式、黏合工艺参数等。本部分内容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安排接缝性能和黏合衬剥离强力测试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协调实验过程。测试实验分为基础型实验和探索型实验[3],基础型实验为必选项,设定1组或2组变化参数进行样品测试,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重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探索型实验为可选项,通过设定多组变化参数,全面分析各参数对接缝性能和黏合衬剥离强力的影响。该实验在课外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并鼓励学生在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
连衣裙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课程教案和小组汇报作业(节选)如图2所示。
图2 案例一课程教案和小组汇报作业(节选)
案例二: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的产品质量除了常规的理化性能外,更加注重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性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了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的机械安全性、化学品安全性和燃烧性的质量要求。
婴幼儿及儿童服装附件尺寸、绳带及其长度在准备工程的设计环节予以关注,规避尺寸小于质量标准要求的附件和长度大于质量标准要求的绳带。选用适当的缝纫工艺可以提高附件的抗拉强力,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化学品安全性和燃烧性则通过对原材料进行相关的测试进行控制。在课堂教学之外安排学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的标签标识、附件及绳带尺寸信息。
婴幼儿及儿童服装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课程小组汇报作业(节选)如图3所示。
“成衣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服装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符合质量标准是成衣工艺的基本要求,将成衣质量标准引入“成衣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基于成衣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要求之间的映射关系,综合运用理论讲授、实验探索、市场调研和作业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工艺技术和成衣质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成衣质量问题的能力。
图3 案例二课程小组汇报作业(节选)
[1] 邹奉元.成衣工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 周媛,吴雄英,丁雪梅.风险分析理论在纺织品服装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学刊,2010(5):52-55.
[3] 王利君,丁笑君,唐洁芳,等.积极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服装材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1):30-33.
(责任编辑:姚时斌)
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el201608)
王来力(1985—),男,山东菏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服装标准体系及测试技术。E-mail:wangll@zstu.edu.cn
G642.3
A
2095-3860(2017)03-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