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微专题”复习

2017-04-15 07:19徐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微专题唯物史观观点

徐明

(泉州培元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微专题”复习

徐明

(泉州培元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传统的高三二轮复习课主要以大专题为主,极易造成学生的阅读疲劳。“微专题”的嵌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强化对高频考点和热点知识的掌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微专题;主题确定;典题示例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1]那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呢?

说到二轮复习,教师们常常会采用专题复习的方式。在以往的高三复习中,笔者也常常按部就班地进行所谓的专题复习,如“先秦文明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二战后的世界”等。由于阶段跨度大、知识点重复记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今年的二轮专题复习中作了一些调整:在精选几个传统专题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穿插了一些“微专题”,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让课堂“活”了起来,从而提高了二轮复习的实效性。

一、“微专题”的界定

“微专题”是指立足于班情、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小切口、深层次、新视角、紧扣高考脉搏的微型复习专题,它主要以主干知识的一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微专题具有小、精、快、整的特点。小即内容专,容量小;精即设计妙、处理透;快即环节少、效率高;整即建体系、强联系。[2]那么,怎样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选择“微专题”呢?

二、“微专题”的选题和示例

(一)从主干知识、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中选题

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命题的思路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特点之一是依托主干知识设题,注重通史阶段特征及对重要的历史名词概念的理解,考查的主干知识相对稳定。以世界现代史20世纪30年代的事件为例,每年高考均在美国或苏联中考查一个知识点。在此设置一个“微专题”——焦虑与平和,着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深化:结合初高中知识简要概述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方面加以归纳。涉及的核心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体制、德日法西斯等。

示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的西方学者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为“焦虑的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须明确;运用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渗透的核心素养: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定位时空界限,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首先要引导学生构建本阶段的时空坐标,将此阶段的重要事件建立起纵横联系,能够根据时间空间的演变来理解和分析历史的演变和规律,共性与个性。同时,将这些主干史实进行逻辑梳理,作出合乎观点的客观判断和解释。如观点一,赞成西方学者称为的“焦虑的时代”,紧扣时间“1918—1939年”,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1929—1933年经济危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等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观点二,反对该观点,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许多“光明”的事件。从十月革命的意义、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美国罗斯福新政、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等史实进行论证。观点三:该观点是片面的,可综合前面两个观点加以论证。

(二)从史观中选题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考察学生学史的方法,而其中对于史学观的考察通过隐性或是显性的方式渗透在历史考卷中。除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和生态史观外,最重要最难把握的就是唯物史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故可以在此设置一个“微专题”——我看唯物史观。

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3]除了三对核心概念以外,唯物史其他主要观点也引领着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启示借鉴:运用唯物史观应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1.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2.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3.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示例: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需要分析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一次精彩文化的大交锋、大辩论和大融合?这就需要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加以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使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这一阶层的形成,有力地推动着文化觉醒的进程。(2)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的瓦解,争霸战争不断,促进了各地区、各阶层的交流,推动着多因素的冲突、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三)从学术热点及提名中选题

人文社科院每年一月份都会总结并公布前一年的学术热点,包括提名共20个,并会分析入选的理由。近年来高考命题专家十分青睐学术热点,考题往往会从中进行挑选,广大师生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2016年的十大学术热点及提名已公布,如可以设置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微专题”——“一带一路”。

概念解读:“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挑战,许多沿线国家同中国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各国的广泛认同。包括的核心考点有: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扩张、近代前夜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新中国的外交、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示例:“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播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渗透的核心素养:该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材料及论证观点的能力,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故该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思考。观点一,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而实现。可从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欧洲科技文化的转型等史实加以说明。观点二,各地区由于缺乏交流沟通导致自身落后。可从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的后果等史实加以分析。该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上是笔者在高三复习课中尝试探索的“微专题”的选题范围的一些案例,通过训练,同学们课堂兴趣有所提高,加深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当然,“微专题”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教师不断与专家对话、与史料对话,让自己更自信地驾驭课堂,让历史课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1]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2016(11).

[2]王忠彪.初探“微专题”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

[3]杨恩德.唯物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J].学园,2010(10).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微专题唯物史观观点
观点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