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以“中国古代的宗族”一课为例

2017-05-17 09:58:35陈德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宗族校本历史

陈德康

(福鼎市第一中学,福建 福鼎 355200)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以“中国古代的宗族”一课为例

陈德康

(福鼎市第一中学,福建 福鼎 3552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是大势所趋。此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核心素养;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深化课程改革。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校历史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面,笔者以《中国古代的宗族》校本课例,谈谈几点实践认识。

一、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1.开发的意义

第一,顺应课程改革趋势。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由于具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势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历史校本课程有效性之关键。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构建核心素养的前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开发校本教材,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发挥教学艺术,构建起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课堂;以此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想学、爱学、乐学的积极状态中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选好课题后,就要阅读相关论著,以深刻学习和领会一本专著为主,并采“百家之长”,开展校本教研,做到同伴互助,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反思,编写成文并应用在教学中。这样,就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和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能力,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适应高考改革要求。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体现了开放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生活能力,考查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试题在命制时采用的是大量新颖、甚至前沿的全新材料,日常教学中呈现的材料与高考的文本材料雷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教师仅仅面对教材和教参这一传统的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目前高考的命题要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会起到教学辅助的作用。

2.开发的原则

第一,以核心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同时关注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第二,以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结合校情和学情,校情决定着校本课程开设水平,影响着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当前,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不容乐观;但是,随着校本课程进一步地深入开发,情况会越来越好。所以,历史教师要有信心,只要肯努力,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历史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历史相关专业)或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一年级应以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历史视野为主,可在历史兴趣小组中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每个学期开2—3节课。历史校本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高二年级应以既要培养兴趣,更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可在文科班中开设,每两周1—2节课;高三年级应以培养学科能力,适应高考为主,也在文科班中开设,每两周1—2节课。再次,校本课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取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三,以学生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从宏观上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微观上看,是为了适应学业考试的需要,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都是以考查核心素养为重心,试题的命制要着眼于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表现程度,尤其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的核心素养水平。所以,在校本教材选题上,既考虑学生兴趣、知识拓展,更要关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校本课例:中国古代的宗族

“中国古代的宗族”是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历史文化探究》中的一课。在《历史文化探究》校本教材中,涉及18个专题,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太姥文化与妈祖文化、太极文化、福州三坊七巷、“一带一路”等。《历史文化探究》主要在高二、高三年级使用,不同年级选择其中不同的专题进行教学,“中国古代的宗族”安排在高三文科班学习。

课题:中国古代的宗族

案例1: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将唯物史观运用于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设计,并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课程目标,即“知道中国古代宗族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第二,构建教学内容,回答“什么是宗族?如何演变?为什么要研究它?”;第三,通过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去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案例2: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将“中国古代的宗族”放在特定时间及空间加以描述和概括,进行观察和分析,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中“中国古代宗族的历史演变”,包括:(1)先秦时期的典型宗法制朝代;(2)两汉至隋唐世族、士族宗族时代;(3)宋元官僚宗族制时代;(4)明清绅衿宗族制时代;(5)宗族现状。

案例3: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加以论述。例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于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尚书》曰:“以亲九族。”

——《白虎通义》东汉班固撰

材料二 廉洁动漫片《郑义门》登陆央视。从3月7日至3月18日......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年3月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族的主要含义。(6分)

提示: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组成;是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建的社会组织;宗族强调族人团结和对族长的尊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郑义门》登陆央视的主要原因。(6分)

提示: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宗族文化的态度和认识。(8分)

提示: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认识:①积极方面:人生道德规范中的合理因素是人类社会规范的有益成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用,有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②消极方面:宗族文化着力宣传三纲五常的伦理和实践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案例4: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例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以后,人们祖先崇拜的观念发展出“一本”思想,以为众人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裔,要联结在一起就必须尊祖,要上追先世,直到始祖,落实在祭祀上,就是不仅要祭奠五服以内的近祖,更要祠祀远祖、始祖,于是重一本、尊始祖就成了族人寄托精神和团结的旗帜。

由族长组织祭祖、编纂族谱、开办宗族义学、处理族内外民事纠纷,把族人置于族长管理之下,团结了族人。当然要开展宗族祭祀、义塾、救助等活动,需要有宗族公共经济。宗族团体没有经济条件不行,但族人形成组织,还要在经济基础上有实现的手段,这就是祠堂祭祀,在这一活动中,人们以“一本”为共识,通过宗族族长组织的祭祖活动,形成一个团体。如上图所示: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示例:

观点:“一本”思想有利于团结族人(或“一本”思想实质上有利于君主专制;祠堂祭祖在于“收族”)

论述:(原因)宋代以后,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学强调重忠孝、讲气节,巩固中央集权。(内涵)祠堂祭祖强调“一本”思想。“一本”思想强调众人都一个老祖宗后裔,强调尊始祖。(作用)“一本”思想使族人都有祭祀始祖的权利,这有利于团结族人,有利于儒家忠孝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案例5: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导入新课”中,先播放动漫片《郑义门》,并提问:中央电视台播放《郑义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宗族的地位和影响”,并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三、实践反思: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随着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入,课题组体验了辛劳和喜悦,《历史文化探究》校本课程开发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积极评价。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如何应对?

第一,缺乏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标准至少包括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的教学评价、课程开发过程评价等四个方面。课程评价标准既要有细致的课程评价细则,也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在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来,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个体思考和理解的内容和方式”。[3]

第二,缺乏长效的课程资源整合机制。仅靠历史教师单干,是难于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历史文化探究》教材的开发,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的资源整合方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课题研究都有特定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而一门成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往往超过二年,课题结题往往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新问题的开始。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和教材中,要充分利用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部门与中学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合作方式;同时,在学校内部,除了通过课题研究来整合课程资源之外,探索建立跨学科的校本教研协作机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其他学科具有密切的关联,应加强与政治、语文、地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研合作。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16]ht tp://www.moe.edu.cn/publ icf i le/ business/html f 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EB/OL].[2016-10-14]ht tp://www.neea.edu.cn/info/upload/ 2016101408230006.pdf.

[3]〔美〕乔治·J·波斯纳.课程分析[M].仇光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6.

(责任编辑:徐小敏)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6-085)。

猜你喜欢
宗族校本历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纵横(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