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加强初中生法治教育

2017-05-17 09:58廖红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本初中生法治

廖红英

(厦门市逸夫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多管齐下 加强初中生法治教育

廖红英

(厦门市逸夫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加强初中生法治教育,除了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法治素养,另一方面要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校园法治建设,将初中生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初中生;法治教育;法制素养

2016年秋季原《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是我国国民教育目标定位的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推进法治建设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1]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了系统规划和实施路径。如何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呢?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法律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校园法治建设,多管齐下将初中生的法治教育落到实处。

一、以德立人,加强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

大部分政治教师是师范类政教专业毕业的,法学是公共课,也就是说没有接受过法律专业的专门教育,虽然《道德与法治》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是比较初浅的,但“要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一次级别比较高的初一年《走近法律》的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循循善诱地导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紧接着进入“我来寻法”环节,“说说与我们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多,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民法”,老师马上反驳道:“民法是规范成年人的,与我们未成年人无关”。有部分听课教师诧异地张大嘴巴,但不敢出声;也有部分听课教师是满脑门的问号,老师反驳的这话句对不对?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显然,民法调整的对象没有年龄限制。对于这一课堂生成的问题,开课教师事先没有预测到,但他的反驳体现出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是欠缺。所以作为政治课教师特别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普法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比如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应争取高校法学院的支持,请法学教授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可能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政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补充法律专业知识。

再次,政治课教师应将“没有接受过专业法律知识教育”的压力转化为“主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动力,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补缺补漏。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修养,以德立人;加强自身法治素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的课程特性有一个新提法,即“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3]“思维方式”首次被列入课程标准的要求。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人有思维障碍,会导致人格分裂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4]要做好这一基础工程就必须从树立学生的“法治思维”入手,促使学生想问题、做事情尊法、守法、用法。

“法治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法治思维主要包括规则性思维、程序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等。

首先,用规则性思维规范课堂教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课堂教学得先从确定规矩做起,开学初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书本知识,而是立规矩,先由教师提出上课必须遵守的规则建议,后由学生表决通过。比如,上课必须带课本,学生们一致通过,但上课时总是有学生忘了带课本,怎么办?马上有学生说:“罚”,怎么罚?学生们争先恐后说了很多办法,最后统一到上课没带课本自罚站十分钟,注意是“自罚”;于是一旦有学生没带课本就会主动罚站,自己计时,慢慢地上课没带课本的同学越来越少了。通过这一规矩的制定、执行,让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中的规则性思维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上课不带课本是不可为的,一旦没带课本,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也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用程序性思维管理班级事务。程序性思维是指按照既定的程序处理问题,保证每个人的机会公平和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处理问题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5]程序性思维的主要衡量标准:一是任何人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二是要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同等处理。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们反映最多的是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平,比如,老师喜欢女生多一些,讨厌男生多一些;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同学,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喜欢长得漂亮的女生、帅气的男生......为什么会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关键是老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任性、随意,没有用程序性思维管理班级事务。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制定公平、细致的班级公约做起。初一年开学初各班制定班级公约大部分是由班主任一手包办,班主任把班级公约公布、上墙,久而久之这样的班级公约成了“墙上挂的公约”,不起作用。怎么做才能让班级公约成为学生“心中的公约”、“班级的法律”?一是班级公约的制定必须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可由班主任提出班级公约的框架,然后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逐条补充。比如,作业问题。这个问题是现今教师很头痛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作业应该怎么做?怎么交?没按班规做怎么办?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讨论,他们会提出很多方案,班主任只需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讨论出来的班级公约学生会铭记在心,而且遵守得很好。只有按照程序做出的班级公约,才能更让学生信服、更加有说服力和执行力。二是一旦有违规情况出现,一定要一视同仁处理。比如有一次上课时班长和思品科代表都站着,为什么?原来他们都没带课本,笔者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是一次很好的法治教育机会,于是笔者说:班长和科代表上课没带课本是不是可以原谅?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原谅?学生们斩钉截铁地说:要公平。笔者说:对,要公平,不能因为是班干部、科代表就可以原谅,要一视同仁!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掌。这一掌声代表了同学们对“公平”认可,程序性思维在学生心中慢慢成长。

再次,用权利义务思维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人。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与运作,实现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公民缺乏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有些人的权利意识、维权意识比较强,但义务和责任意识边界弱。这一观念也体现在部分学生中,有一次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不做笔记,且在课本下藏了一本小说。下课后找这位同学做工作,这位同学竟然振振有词地说:“学习是我的权利,学不学是我自己的事。”这位同学的说词是典型的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殊不知“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于是接下来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列举了许多与学生现阶段密切关联的权利与义务的事例,比如,驾驶员如果只讲行驶的权利,而不讲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将会是怎么?老师上课只讲上课的权利,而不讲维持课堂纪律的义务,将会是怎样?特别针对“受教育”这一权利义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我们只讲学习是我们的权利,而不讲学习是我们的义务,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会是什么后果。经过课堂的讨论和后继的教育,这位同学慢慢转变了观念,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1]权利义务思维就是一种法治思维,是一种责任思维,只有全民牢固树立权利义务思维我国的法治建设才能逐步完善。这些年媒体、舆论宣传侧重在权利的维护上,课本中也存在重权利维护轻义务履行的现象,因此在具体授课时教师要适当补充相关法律法规的义务部分。

三、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4]学校是初中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不能只是将上级有关法治教育的文件通过校园网向相关老师发一发就了事,而应该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将法治贯穿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将法治教育体现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首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初中生的法律知识。教材的容量有限,涉及到的法律知识面较小,可以充分利用相关“主题教育日”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具体做法:一是将法治教育贯穿“国旗下讲话”,利用与法治相关的主题教育日进行“国旗下讲话”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本年度教育日的主题、选取贴近学生的事例由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起到生生互教的作用,将“国旗下讲话”融入法治教育的内容。二是结合相关的法治教育主题日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板报等,组织学生观看《阿根打工记》《品法》《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专题片》等系列法治微电影。

其次,将法治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楼梯转角、年段宣传墙等位置张贴法治招贴画、法治名言警句;利用“法治宣传栏”进行新出台、修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法治解说员”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打造成阶段性法治教育的场所,辐射周边学校,使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

同时在校本课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法治教育课程。初一年新生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义务教育法》《道路安全交通法》及校规校纪的学习,初二年学生可开展《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防法》的学习。初三年学生可开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刑法》等法律的学习。将《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内容进一步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再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法治教育网络。各相关法治主管部门有一项任务——法律进学校,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同相关法院的关工委、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建立共建关系,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到校开设法治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公民司法体验基地”、旁听法庭审理等。

总之,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课本内容的学习中,应该师生共同努力,多管齐下通过各种方式拓宽法治教育的途径,创新法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校园全方位的法治教育。

[1]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4.

[2]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民法通则[Z].1986.

[3]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2016-06-28.

[5]张建华.以法治思维提升课堂管理艺术[J].中学政治教育参考,2015(4).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课本初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