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

2015-06-18 00:39曹年华
化学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微专题生本教育

曹年华

摘要:结合生本教育,从“摸清起点,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梳理难点,合理调整教材顺序;提升能力点,科学设计微专题”三个方面谈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处理与重构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微专题;教材处理;教材重构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2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生本教育,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到“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目前各地研究得比较多的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上则较少涉及,鲜有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那么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的理念。本文就以我们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景为案例,从目标的制定、顺序的调整以及结构的改变等方面谈谈教材的处理与重构策略。

1 摸清起点,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案例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片段)

(投影动画)四幅Flash

①阳光下湿衣服晒干,水哪儿去了?

②路过花店时闻到了花香,为什么呢?

③把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呢?

④铁路每隔一段铁轨之间都要有缝隙,为什么呢?

(教师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组实验)

A组:在等体积的开水和冷水中,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两个集气瓶口对口竖直放置(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一瓶在下面,盛空气的集气瓶在上面),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100mL水与100mL水混合;②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D组:取两支规格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学生猜想)……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获得结论)……

整个过程一节课,就实验设计而言让人眼花缭乱,就教学内容而言则相对单一。问为何设计这么多细小的实验和讨论题,老师说:我们所用的教材中就有些实验与探究,再补充一些实验,让学生围绕这些实验去探究分子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不是很好吗?其实,这位老师只是对教材内容做了分析,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分子的有关性质在生活中以及初二物理中学生已有较多涉猎,教师教学时忽略了这一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纵然活动再多,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 研究学情,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生本教育认为,人的起点非零,教学时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形成新的学习动力。以“分子和原子”课题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如分子的有关性质(小、动、隙);哪些是“教师稍加点拨就能知道的”,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间隙改变的缘故;哪些是“很费力需要教师讲解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摸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进行相应教学设计,该放手的放手,该突出的突出,学生不仅始终兴致勃勃,而且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1.2 研究课标,合理制定学习目标

以2014年南通市优质课评比人教版课题“原子的构成”为例,不同的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对这一课题的课时划分差异很大。有的老师一课时只新授了原子的结构(讲了原子的发现史,α粒子撞击金箔的分析),而有的一节课完成了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及离子等内容,也十分出彩。其实,化学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有些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节课就能一蹴而就的,应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对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新授课时的学习目标与整个初三学段的整体目标混淆,以人教版上册为例,如在进行“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记住有关实验的现象(应是学习基本操作和学会描述现象),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进行测定结果偏大偏小的误差分析(应是学会分析测定的实验原理),在新授“氧气的制法”时就要求学生掌握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洗气瓶的使用及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应是初步学会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操作、检验等),讲“原子的构成”就要求学生会默写各种离子符号(应是知道离子的形成),讲“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就要训练各种各样的配平(应是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讲“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就一下子要求学生掌握含杂质的计算(应在下册八单元炼铁的计算时达成),讲“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就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等。如此等等,忽视了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顺序,误定了学习目标,既拖累了教学进度,又人为地加深了教学的难度,使部分学生失去学的乐趣,提前沦为“差生”。

2 梳理难点,合理调整教材顺序

2.1 梳理难点,心中有数

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化学学习难度较大的四个单元分别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盐和化肥。分析这四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可知,上下册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两道“坎”分别是:化学用语和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造成这几个单元难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这类知识的特质往往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抽象和概括性较强,学生对相关点的掌握有滞后性,需要不断的总结巩固;第二,单元中都有大课题,课题内容教学时间长,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部分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导致难点相对集中,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前面的桃子还未摘着又要去跳着摘后面的桃子,这样的学习顺序不利于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评价反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分解难点,科学调序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而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设计和规划上。研究各个版本的教材发现,对知识编排的体例并不相同,如上教版第二单元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物质”,下设四个课题,分别为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和自然界中的水;而人教版这四个课题则分布在二、四、六三个不同的单元,这就给我们带来启发,平时教学中可根据需要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序,分散难点。

以人教版“化学用语”部分的教学为例,原教材内容主要嵌于“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这两个相邻的单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新版的教材已将这两个单元隔开,并将课题“化学式与化合价”从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剥离,安排在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笔者认为就有为了缓冲难度之意。这个缓冲不是让我们停下教学进度,而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调序。比如还可将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的有关知识稍加整理放在第四单元之后,深化学生对“物质构成奥秘”这一主题的认识;如通过对人类重要营养物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结构不同(氨基酸分子、血红蛋白质分子、维生素分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通过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学习,加深对物质由元素组成的认识,知道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生活中含钙、铁、锌、硒等的多种药片及补剂);通过有机合成材料的学习,认识分子结构方式与物质宏观性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塑料的链状与固状)。在过程中再辅之以化学式的意义及计算,这样的顺序调整,既实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学习目标,也达到了较好的难点缓冲与知识消化的效果,有利于分解难点,达到让学生好学的目的。

3 提升能力点,科学设计微专题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领受—领悟—提升”,“领悟”的前提是“领受”,而“领受”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当前心理年龄特点,能力要求能为学生所接受,学习任务则要相对确定,目标明确,这样学生学习时才会有的放矢。其教学内容可以一节课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几节课完成,事实上,初中化学知识点较为琐碎,内容繁多,如果一节课面面俱到,对学生而言就会感到重点不明,无的放矢。如新授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教师常常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二氧化碳与水的实验设计上,认为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试想学生对酸的性质一无所知,又怎知如何检验碳酸,若在此浓墨重彩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每一步的实验目的,反而分散了核心知识的教学,不如把时间放在核心知识的落实上,如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的比较与归纳上,然后在单元末或学期末设计“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微专题训练,这样学习的指向性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学,学的效果也更有效。

说得直白一些,在新授课阶段,特别是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大可不必过多地拔高要求,宜采用微专题“领悟”的方法,因为领悟是需要一定知识积淀的,采用微专题后置的形式效果更好。如在新授“空气”时,应先让学生分析定量测定空气组成的原理,再在单元末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微专题(如图1);如学好“化合价与化学式”后,安排“常见化合物的书写与命名”的微专题,既能巩固所学的难点,又能为后面几个单元做好铺垫,可谓一箭双雕;在新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不宜立即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可以在单元结束时设计“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的微专题(如图2);在进行“酸碱盐”的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掌握酸碱盐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再进行酸碱盐的检验、鉴别、除杂、共存等微专题。采用先“领受知识”再用微专题“领悟知识”的方法重构教材,有助于教师清清楚楚地教,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是真正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总之,阅读初中化学教材就像欣赏一篇散文,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我们不能被“形”所迷惑,要抓住教材的“神”,对教材进行加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的逻辑顺序,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合理分散难点,科学提升能力点,做到“线索清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特别是在新授课教学中,要通过对教材的组织再加工,把纷繁复杂的知识通过“削枝叶突主干”,使知识更简洁、更有利于学生学,只有更有利于学生学的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

参考文献:

[1]朱少祥.新课程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与教学[J].化学教育,2011,(10):20~21.

[2]陈贵新.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处理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31~32.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微专题生本教育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微专题突破郭又来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微专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