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开吴文兰
(1.福州第二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2.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武平 364300)
从课标到课堂:五年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吴云开1吴文兰2
(1.福州第二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2.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武平 364300)
五年来,义务教育课标理念已渐入初学英语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突显在实践茫然、课堂与课标脱节、认识和行动相离、传统教学思维复现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作简要的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对策,以便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参考并引起重视。
课标;课堂教学;观察;思考
龚亚夫先生指出:基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各地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是以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为主,实际上在中国的环境下却很难用到。就算学会几句口语,会问路、购物等,也只实现了工具性目标。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所谓的“哑巴英语”,而是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如何说出有意义的话,即课程标准中提及的人文性。
如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下称“新课标”)实施五年有余,“新课标”字眼已见诸各级讲座、课堂教学和教学论文等学科教学教研场景。但新课标的真正理念参透、实施情况和推进力度如何,却少有人虑及。基于此,笔者对几个不同省市的初中英语老师作了简要的调查和了解,问题主要在:
(一)课程理解的片面性
不少老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是太到位,认为教科书就是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育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或在听评课活动中了解课程改革的最近片断;在日常教学中依然抛开课标新理念,穿新鞋走老路;坚持认为新课标理念就是课堂的“轰轰烈烈”和“花样百出”,故出现“华而不实”现象。
(二)课程实施的功利性
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能力不足加上资源不够并且习惯了按部就班、按书而教、按需而教;在课堂教学中为考而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新课标实施需要转变、需要过程、需要尝试并可能有波折,不少老师不敢也耗不起这种尝试,故走向功利性。新课标往往只显现在公开课或迎接检查考核时。
(三)课程推进的盲从性
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最欠缺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学前沿方法的了解。导致一线教师在新课标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盲目跟风、缺乏主见,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表扬、盲目探究、无度开放、无视双基。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标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宏观教学方向,与现实教学实际关系不大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再次提出新旧课标的不同之处,集中体现“新课标”将科学发展观和语言习得规律有机结合,整合课标(实验稿)十一年的实践经验和当今英语课程的发展态势,系统并细致地描述英语课程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提供管理、调控和教学依据。主要不同点描述如下:
(一)减:方式上的减:“新课标”通过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更科学、更人文、更精确的描述,从表达方式上减轻了英语课程本身所承载的“负重感”。内容上的减:新课程整合十一年的实践经验,将课程总目标及以及附录中高于该级学生英语发展能力的部分内容减去。
(二)删:“新课标”删去了一些有背语言学习规律和渐进性原则的课程内容和语言目标。如删除了二级目标“话题”要求中的“植物”内容;删除了四级总目标中“能写便条和简单书信”的要求。
(三)增:“新课标”为各地开设英语课程提供了灵活空间,增加了英语课程资源使用和课程开展的弹性,体现了教育公平。如:“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充分考虑师资条件和资源配备等具体状况,做出了符合当地特色的课程教学计划,明确了小学阶段英语科目的起始年级和小学、初中毕业应该达标的不同等级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词汇量要求也增加了弹性。
(四)调:“新课标”对课程内容和语言动能的目标要求作了调整,同时也对语言知识中的词汇、语法、功能、话题在数量和难度上作了调整。这些调整提高了课程表述上的准确性和目标要求上的明确性。如将“语法项目”中广义的“不定代词”调整为小范围的“不定代词(some,any,no)。
(五)激:“新课标”攻心为上!提倡“快乐动力导向”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老师喜欢从技术层面狠抓学生“how to learn”,而不是让其明白“why to learn”。“新课标”从心理源头上调动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好奇心,让学生明白英语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当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及学习原来不是“承受”而是“享受”的时候,就容易自我说服并养成“学并快乐着”的自主学习习惯。[1]
“新课标”实施以来,针对新旧课标上述的迥异之处,广大初中英语教师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各级教研主管部门亦举办新课程培训,研究应对策略,讨论具体措施。经过学习、研究,应该说,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已初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实施“新课标”,充分发挥“新课标”的战略指导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及语言素养、最后形成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实现“新课标”科学发展观和语言习得规律有机结合。但是,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底气不足、换汤不换药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了“新课标”实施的进程。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认识上的问题:逻辑整合与行动整合
“新课标”革命性地提出教学中心转变:教师→学生。倡导课堂要以“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性,让学生创设教学场景,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从听说读写不同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及思维。构建了明晰的“语言性质-学生主体-课程载体-教师主导-能力主线”的逻辑整合,期待一线教师的行动整合。[2]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线教师依然习惯于单方面填鸭式地讲解语法知识及语言点,忘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思维培养,最终把学生变成解题机器而非运用语言的学习者。另外,也有部分老师过于以学生为中心,追求课堂上的无原则性的平等、互动、热闹,将课堂做得轰轰烈烈,其实教学效果低下,学习活动浮于表层思维,师生伪互动,学生假参与。背离“用英语做事”的理念。
(二)教学上的问题:形式主导与意义主导
课标修订始终形成两种流派:“语法教学”和“语言运用”。而“语言运用”的核心理念已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显然,用英语做事是基于语言意义处理的结果,多年前,教学倾向于语言形式的一边倒,语法教学尤甚,追求语法形式上的法理,摒弃情境意义上的合理。“新课标”实施以来,大部分老师能够尽量实现形式与意义的整合。然不少老师仍在应试指挥棒的指导下,重形式。如词汇教学,仍坚守将词汇作为目标来教的形式导向,而非将词汇作为工具而学;再如,将学习者的角色固定为学生的形式导向,而不是语言使用者。
诚然,亦有部分老师一味追求意义而冷落了语言形式。如在我国发挥主导作用的“交际法”,本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最佳结合,它有效改变教学法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偏颇,强调语言学习规则服从交际的实际需要。而在日常实践中,强调变成过度强调,又忽略了语言形式。学生的交际只停留在简单的句法水平上,情境也只是简单的虚拟。语言形式不丰富,语言意义很单一,语言习得空间很有限。
作为一线教师,完全掌控“新课标”精神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无缝衔接实为不易。但倘若怀着穿新鞋走老路的侥幸心理或者抛开课标的思维定势实不可取。基于上述情形,以下几点思考可供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参考:
(一)立足课标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理论指引力度
“新课标”形式主导思路到意义指导思路的转变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课堂衔接提供了可能。新课程设置分为三种:1.总体目标,2.分级目标,3.分级标准。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分级标准入手,不管何种教材,均可从相对应的分级标准中找到教学实践依据,并由分级标准上溯到对应的分级目标,从中找到教学理论依据。如七年级英语“读”的教学实施,分级标准要求做到“正确朗读”“听懂指令”“借助工具书抓住大意”“4万字阅读量”。也应和了分级目标中“能用简单话题交换信息,能读懂、描述、编写简单小故事。”这些表述给七年级英语老师指明了“读”的教学技能应达到的难度和深度。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听懂老师指令的能力和自信、抓住短文大意的能力和乐于阅读的心理。
(二)构建课标目标图式框架,提升教材处理能力
“新课标”以最少的专业术语向读者传送最重要的专业信息,体现课程标准“教学化”。教材是课标的有形载体,是课标和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初中英语新教材主要有6种不同版本。每种版本都紧扣课标纲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线教师须站在“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高度才可以实现“新课标”与教材的有效衔接。[3]构建课标目标图式框架是每一位教师学习“新课标”的一种理想状态,既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学习研究、新旧课标的对比形成一个系统的图式框架,带着框架处理、整合教材就显得较得心应手。以仁爱英语七下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个topic:“Let’s celebrate”为例,语言目标为国内外重要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文化。与此相关的“新课标”上的听、说、读、写要求分别是“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能根据关键字词利用试听工具陈述事物”“可以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如果一位教师无法驾驭“新课标”的基本框架,势必将只需三句话来描述的话题扩展到长篇累牍。既不符合三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内化逻辑整合,依托课标弹性,展示教师个性
“新课标”做到微观完善,宏观思考。“语言运用”的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导学生使用语言完成各种不同目标的任务,突出了表意功能:用语言做事,做什么事。
课程(实验稿)实施以来,不少老师实现了教材内部的整合,主要为一课时教学模块内的整合。然而从不少公开课教学上来看,这些整合多为调整教材顺序式的整合。“新课标”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状况,个性化地定制学习任务,规划不同阶段教学目标。通过实践与反思,教师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思维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制”等多种活动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四)研读课标案例,创新教学模式
纵观最近10年的一线实践,大多数英语教师热衷于任务型教学,同时也对任务型教学的落实表示有难度。任务型教学是适用于初中英语所有课型的万能法,因而忽视使用其他多种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方法。
可喜之处,“新课标”的课例都来自真实的课堂,旨在帮助一线老师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内涵。譬如课标中的评价案例17(第138页):读写评价。考查学生认词、认图、观察、思考、书写及理解的能力。这是二级语言目标评价,初中英语五级读写目标要求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阅读目的及可以胜任小篇幅作文的修改甚至独立写作。因此,该课例要求一线老师在读写课上尽量做到三个基于:“读”的环节关注基于文本的理解力,“思”的环节注重基于理解的概括力,“言”的环节侧重基于模仿的创造力。以形成以读促写的综合语言能力。
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课改”只有通过“改课”才能得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课改”课程观,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构建语言的“改课”手段得以实现。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课改”课程观,要通过“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改课”方法得以实现。为此,修订后的标准以描述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建议中从8个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议,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导向的改革方向。[4]
然而,教育教学是一种自觉自省的行为,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自主自愿地追求整体长远教学目标。对新课标亦如此,即教师在信念基础上,由责权意识引发下,所形成的课标解读的自我效能感与利于英语教学心理的对立统一体。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抱持教育自觉,方能坚定教育自信”。[5]
[1]黄远振,吴云开.新变化新要求新思路[J].福建教育,2012 (4).
[2]李纯静.期待在教学实践中落实[EB/OL].[2012-03-08]. ht tp://edu.i feng.com/gundong/detai l_2012_03/08/13060358_ 0.shtml.
[3]吴云开,吴文兰.中英语教材思维优势分析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王蔷.谈英语课标: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EB/OL].[2014-02-04].ht tp://www.jyb.cn/basc/xw/201203/t20120308_ 481819.html.
[5]顾明远.抱持教育自觉,方能坚定教育自信[EB/OL].[2017-02-11].ht tp://www.jyb.cn/zcg/xwy/wzxw/201702/t20170228_ 464435.html.
(责任编辑:周大明)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英语文本阅读课“读写思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KXB 1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