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下的幸福校园建设

2017-04-15 07:19叶文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性幸福感教师队伍

叶文镇

(闽侯第二中学,福建 闽侯 350100)

人文关怀下的幸福校园建设

叶文镇

(闽侯第二中学,福建 闽侯 350100)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关。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已在校园有所渗透,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感普遍偏低。幸福教育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关注人的存在本身,关注生活本身,珍视过程,从而达到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和谐统一。唯有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提升教师队伍幸福感,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修身养性,才能建设真正的幸福校园。

幸福教育;教师;校园建设

学校教育发展与家庭、社会因素息息相关。良好的校园氛围有赖于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而在当今社会,独生子时代下的家庭教育缺陷、社会剧变产生的各类病象已经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负面渗透。于是,学校教育病相迭出:相当大比例的教师染上职业倦怠症,觉得压力偏大,生存状况不佳;广大学生幸福感普遍偏低,心情不好,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身处城乡结合部一所完全高中校,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013年学生回答幸福感偏低的占六成、2015年上升到八成多,总体呈上升态势;教师职业负面情绪也很严重,超过六成的教师表示时常有负面情绪体验,尤以班主任为甚。

当下,基本上所有高中校都以“高考”作为高中学习的唯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在多数教师、家长与学子眼中,“高考”仍然是敲开命运大门最有力的敲门砖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日,“高考”仍然是最为沉重的大山,压在校园众生的肩头。然而,据孙英在《幸福论》中提出的理论来看,人的幸福应该被划分为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两个方面。两种幸福相互依存,方能达成终极幸福体验。因而,这种将“高考胜利”这一结果作为通向幸福唯一通道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不幸福。由此看来,高中校幸福指数偏低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追溯古今,把考试升学干禄求利变为学校之唯一要务的现象始终层出不穷。一代教育宗师朱熹认为“学校之官有教养之名,而无教之养之之实”。所有的教育,仅仅是因为:“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这一切与当今教育现状何其相似。然而,反观古人的教育理论,却有另一番景象。《礼记·大学》阐述了古人教育正确的宗旨目标:先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而后才修身,齐家,治国。它阐述了认识心灵改造心灵的重要性、方法与目标,核心是“正心”,即学生的心性建设与涵养。所谓心性即人生中基本恒定态度情怀价值观。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皆是过程,是一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与热爱。米亚拉雷有言:“从本质上说,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意义的遗弃。”机械式的现代科学文明将存在与生活这一过程压缩,从而导致精神危机。东西方理论都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幸福教育不该急功近利,唯结果论,而应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过程,追求心性与人格的培养,寻回对人类、对教育本身存在意义的关注。

所谓教师职业幸福感,指的便是“教师在履职过程中对满足自己优势需要的积极评价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而从自身角度而言,愉悦状态的达成与教师自身内心修养相关。幸福感中介—调节模型表明,人格直接作用于正负性情感平衡。历代教育宗师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并能乐在其中者比比皆是,孔门自不必提,后世如韩愈、朱熹、王阳明乃至现代晏阳初等教育大家,其遗泽影响深远。教育之至乐在于施教者人生要有超乎一般人的大境界,要有大情怀,仁爱之心在怀,人生才能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人生从教至乐。

可见,教师的情怀抱负、学养方法、心性、品德是幸福教育的重要保障。而幸福本身归于“心的建设”,应是一种人文关怀,着眼于对人类生存过程的真切关注与热爱。“对人的关注和热爱,是教育研究的生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中国文化气泽绵长,古今相承。当下,提倡实施幸福教育也可以以史为鉴,取其精华,立足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以陶冶心性为指归,必能趟出一条幸福教育的成功之路。因此笔者结合基层教育经验提出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当下“幸福教育”全面落实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图景的行动正紧锣密鼓地展开。《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教育是人的权利,教育应该造福于人,使人幸福”。我国历届中央政府提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也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的教育。”高考只是最不坏的选择人才的制度,在可见的将来还无法被取代,学校、家长追求高分数本身无可厚非;但个体学生、个体教师的实际潜力是有限的,一味不切实际地追求高目标是造成师生不幸福、身心俱疲的根本原因之一。教师们必须明确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发展的局限性,并提出适宜的目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生动活泼、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像冰心先生说过的那样,儿童“应该像野花一样生长”,这才是“幸福教育”真谛之所在。

此外,就在当下,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悲剧:被誉为“史学奇才”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自杀离世。该生已出了两部被专家认可的史学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忧乐为天下》,2016年9月将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然而这位优等生却感觉这几年学习压力颇大,从而患上了抑郁症。“教育本是直接作用于人并使人收益,但现实的教育却恰恰遗忘了人。现实教育对人的遗忘正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现实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增加教师幸福度

哲学的人学性质提醒人们:“教师研究更应重视人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层面的教师发展,把人从抽象的、思辨的理性王国拉回人间,关注教师的生命和幸福。”提升教师的幸福度,应脚踏实地地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着手,为教师队伍提供充足的外部支持与精神支持。

西尼斯卡尔科指出:“教师工资水平影响高素质人才选择从事教师职业,也影响着现有教师的保持率。因此,教师工资的相对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影响着教育系统能否吸收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留住优秀教师。”解决教师群体对薪资待遇问题的不满,为课堂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重要路径。

从精神方面而言,对教师队伍的正确教育与定位十分重要。首先是对教师队伍的心性教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自古皆然。“教育情怀”尤为重要,“成人之美以成己之灵”。著名的“无名”医生特鲁多博士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教师仁心相通。教师情怀是教育之道,其次我们才强调为师者面对学生有庖丁解牛之娴熟教技,对教材的精深而全面的把握,对学生身心状况了如指掌。然而同时,还需清楚地认识到,人无完人。“教师”只是“人”的社会角色,而非“神”。对教师职业做出合理定位,“教师要像普通人那样过现实中的职业生活,享受职业生活的快乐,体验职业生活的幸福。”

三、提升学生幸福获得感

环境细节,点点滴滴汇聚成幸福之流,正是眼下教师剑及履及的工作。课内、课外、家庭、学校、线上线下、衣食住行、学生的幸福教育无处不在。而幸福之心的涵养更需要重量级的定海神针。

首先,爱党、爱国主旋律教育需牢牢把握。如今欣逢盛世,如果学生眼里、心里只有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学生的幸福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是需要得到满足的,当教育能让学生为党骄傲,为祖国的每一项成绩自豪的时候,学生的幸福获得感将会倍增。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还得加强。南怀瑾先生说过,儒家像粮食店,道家像药店,佛家像百货店。三者相辅相承,可以壮大纠正学生心性。眼下某些学科的内容、媒体导向、社会人情都过分强调功利性、竞争性。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感恩反哺”“正心诚意”等被严重削弱了。传统文化的载体课程语文课本身承担着陶冶学生心性的天职,现在被压缩到了每周四节,执行层面也只有应试教育的工具性了。其间性情陶冶、文化的熏陶,圣贤的教诲原需天天日日耳濡目染内化为学生心性的,但现实并不乐观。通过对教材内容、教育时间分配的调整,增加传统文化的心性教育内容,日积月累,学生的幸福之心必将更加坚实。

[1]G·米亚拉雷.教育科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刘铁芳.试论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

[3]西尼斯卡尔科.世界教师队伍统计概览[M].丰继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洪明.整合的调节——缓冲模型:一种新的主观幸福感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2).

[5]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张俊.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心性幸福感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心性与现实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SUMMARIES OF ARTICLES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