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光辉 张晓兵
(福清第二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董光辉 张晓兵
(福清第二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提升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应加强理论学习,重塑师生角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合理整合教材,确立能力目标;紧扣学生主体,彰显课堂特点;结合学科特色,创新课堂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关注核心素养。
新课程;中学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实现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教师达到艺术化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思维、表达与组织能力。
1.从课堂思维能力上看,要具备以下六性:准确性即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精细;条理性即思路清晰,结构缜密;概括性即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详略恰当,即反映全貌、又突出重点;发散性即能从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变通性即思维活跃,能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与生成性资源;独创性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新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2.从课堂表达能力上看,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板书、肢体、媒介等表达能力。即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流畅、逻辑严密、富有哲理;板书结构既要能反映全貌,又要能突出重点;能恰当运用手势、动作、表情来体现教学内容,表达思想情感;能合理运用实验设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微课等媒介来辅助教学。
3.从课堂组织能力上看,在新课前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新课中要善于调控、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后要及时组织课堂反馈,在教学设计中要预设有选择性和代表性的反馈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厌学相对明显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授课缺乏激情、内容呈现枯燥乏味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主体性被忽视;师生互动停留于形式,“问答”成了课堂的点缀;创新教学欠缺,教法单一,多媒体手段运用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从表象上看,是由于部分中老年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体力精力不支,导致课堂教学呈现机械化的状态;而部分年轻教师则因语言表达、组织教学和课堂控制等能力相对欠缺,导致教学效果的不佳。而从深层上看,则是没有真正理顺课堂教学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及其呈现)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过分地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明显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加强理论学习,重塑师生角色
新课程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主体,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教师层面上看,其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大数据时代,方法的学习无疑比内容的学习更加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应更侧重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将之应用于所学科目,才能在知识增量不断的情况下辩证地质疑与批判,发现并最终淘汰已不合时宜的旧知识,做到知识创新。只有会学,才有望实现终身学习。
2.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教师要教的不仅仅是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更要传承前人独创的经验与方法。应把教学过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课堂宜粗不宜细、宜略不宜详、宜曲不宜平,不过分追求讲深讲透,而应留有余地或有意设疑;不过于追求广征博引,而应做好“举一”,让学生自己“反三”,使整个教学过程沿着“有疑、释疑、生疑”的轨迹螺旋式地不断上升。
(二)合理整合教材,确立能力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不再是供掌握记忆的仓库,而仅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教材的开发和创造。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确定适合新课程、新高考的能力目标。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课堂,应努力具备自主学习、质疑解疑、驾驭信息、批判反思、求异创新、实践探究、参与竞争、团结协作等能力目标。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在课前,教师借助学案点明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整理教材,主动阅读,自求自得(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在自学中发现疑难,先行探索分析,自己解决。解决不了,课堂或课后质疑,求教于同学和老师(体现质疑解疑能力)。在课中开展情境教学,在“探究辛亥革命背景”环节中,通过展示资料,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新政和预备立宪为如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条件,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从不同层面进行概括(体现驾驭信息能力),做到不迷信权威、教材、定论,敢于假设,合理推理,言之有据地下新结论(体现批判反思和求异创新能力)。通过介绍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及林觉民塑像的遭遇,既丰富了对乡土历史的了解,更渲染情感,引发共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与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实践探究能力)。在“认识辛亥革命结局”环节中,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成败开展辩论,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随时抓住课堂生成问题进行点拨提升。这一做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又明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注意课堂调控,启发学生思维。最后借助对材料的整体分析,构建对辛亥革命结局的综合认识(体现参与竞争与团结协作能力)。
(三)紧扣学生主体,彰显课堂特点
课堂作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互动的主要场所,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以新课程理念对照传统课堂,引导教师转变课堂观,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层面,改革理想才有望真正实现。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理想的主要承载者,新时期的课堂,应努力具备主动性、互补性、协作性、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引导性、互动性、多元性和情感性等要素。同样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该课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旋律,调动学生兴趣感、求知欲,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养成敢于参与,敢于竞争的良好习惯,体现主动性特征;引导学生在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案预设的问题和自身感悟开展交流、辩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补完善,体现互补性特征;通过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如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条件,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享信息资源、合作成果,增强团队意识、学友情谊,体现协作性特征;该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阅读分析、交流感悟、鉴别体验,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智力,提升能力,体现实践性特征;学生在课前收集、筛选“辛亥革命成败”的相关信息,不受既得结论限制地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组织处理,体现创造性特征;就“辛亥革命成败”开展辩论,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批判反思的科学精神和勤思善思的思维品质,体现探究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探索性,体现引导性特征;教学过程体现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之间持续的、发展的互动,有课程开发者与课程施教者的互动(学案),有课堂组织者和学习者的互动(师生),有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生生),有课堂学习和家庭、社区的互动(林觉民塑像社会调查),体现互动性特征;该节课教学指向目标多元,有德育的目标(感受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作出的巨大牺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与态度),有人文的目标(通过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辩论,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态度),有学科的目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等),体现多元性特征;借助“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及林觉民塑像的遭遇”,通过教师的情感发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情感性特征。
(四)结合学科特色,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课堂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平等、个性解放、自主参与的交往,也因此无法获得对彼此的理解与对问题的共识。为实现面向群体,积极互动,个性解放,共同发展,需要新颖且行之有效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以历史科的“情境教学”模式为例。
情境教学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类似史实的情境或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常用做法有模拟角色情境、再现事件情境和创设问题情境三种。
1.模拟角色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当时的历史状况,通过学生的仿真性活动,获取体验。这一方法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如在执教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革命前夕立宪派、革命派和西方列强的代表人物,再现革命前夕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情境的设置,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为熟悉情境,学生分组合作,查阅资料,推选代表,设计台词。课堂上,先由三个代表阐述各自政治诉求,再由一位学生扮演清政府,说明其选择的治国方式及其理由。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很好理解了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这样既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2.再现事件情境。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料,直观再现过去的历史,拉近教材与现实的时空距离,通过“身临其境”地观察分析历史,更容易地理解感悟历史。如在执教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武昌起义的进程缺乏感性认识,很难理解武昌起义为何会直接摧毁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统治。在上课时通过播放视频《历史真相——武昌起义》,再现起义情境,配以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便对这次起义的作用有深刻认识,并为后面的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可见,再现事件情境,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3.创设问题情境。“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质疑与思考,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在执教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时,为突破重难点,引入西方法治主义奠基人洛克的名言:穷人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而后出示问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了国王的地位怎样?(3)这一情境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层分析,就能清楚意识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深化课程改革,关注核心素养
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和教材处理能力的欠缺,归根到底在于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在于未能真正理解学科教育的最终立足点——当前重点关注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它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直指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教育是人的教育,为培养“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的时代人才,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完善人。
“解放人”就是要遵循人性、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展现天赋、因材施教。加纳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智能只有领域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智能的优势,都有可开发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人际网络,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禀赋潜能、内心世界,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实人”就是要关注人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好驾驭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人生。教育的起点是生活,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引出课题,激起兴趣,激发思考,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做到读书明理。
“提升人”就是要培养理想人性,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实现个体社会化。历史课的教学设计要从生命意义的层面去思考,教师关注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课堂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得到生活的调试、社会的阅历、实践的锻炼和人生的尝试,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的责任。
“完善人”则是说教育的目标是塑造独立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格是个人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它既有先天的气质,更有在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实践而不断积淀的内在的品格,是社会影响、文化熏陶和自我修养三方面互动的结果。
[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育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6]廖丽芳.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赵春风.如何提高教学技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