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允红(厦门市竹坝学校,福建厦门361100)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浅谈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颜允红
(厦门市竹坝学校,福建厦门361100)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地理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应在分析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基础上,选择分组策略、设计组织形式、精准设置问题、把握最佳时机,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实效。
地理;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或各自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1]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充当“导演”和“助手”,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以期达到小组全体成员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当可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教学境界。以下是笔者在日常地理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六点策略。
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高效开展的提前条件。一般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对于不同专题分组情况也要依实际而变。分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地理水平与能力、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可以尊重学生的自愿原则、性别的合理搭配等。[2]
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根据座位就近原则自愿组合,每组4—6人,教师再针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小组给予调整,适当考虑学生性格、性别、地理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小组里都包含好、中、差三种层次的同学,缩小组间差距。然后根据活动任务,按学生各自能力和专长分工合作,做到职责明确,人人有事做,避免出现小组个别人“承包”或充当“观众”的现象,确保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动脑和有效交流。小组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摄像员等若干职务,职务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做适当的更改。
例如在《中国的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居家就近原则,自由组合选择完成一项活动任务,有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身边生产和生33活用水调查,有的小组拍摄身边浪费水资源的相片、视频,有的小组画漫画揭示水资源问题,有的小组查找厦门水资源状况并制作PPT。调整后,发现完成课前活动任务的学生增多了,任务质量也提高了,由于学生愿意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创新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问题设置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为什么新疆全年降水稀少,而塔里木河汛期出现在夏季?我国东北地区降水比南方地区少,而东北民居屋顶坡度却比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选题立意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问题背景要贴近生活。设计问题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等,从自然、社会生活和自身的经验中选择探究的课题。例如在“如何改善厦门市岛内城市交通拥挤状况?”“闽南传统民居与气候关系调查”的课题选择中,厦门市竹坝学校位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中有不少闽南传统建筑。显然,后者离学生实际近些,学生较感兴趣,操作性也强些。
其次,问题难易要适中。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难易适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最后,问题情境要新颖。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颖的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期待。
(一)组间一致,组内分工
这是最常见的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形式,即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要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但组内成员却有明显的分工,然后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这种形式适合地理问题的解决、制作地理模型、制作地理小报、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内容的开展。
(二)角色模拟表演
最常见的是让学生模拟“小老师”讲课。初中地理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授,比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走近国家》《中国的民族》《中国的海洋资源》等章节,难度不大,可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教师参与过程指导,上课时组内全体成员上讲台讲课,一人主讲,其他成员辅讲,教师最后总结、补充、纠错和评价。再如,学习《台湾省》时,学生模拟台湾本土导游角色,向模拟游客介绍台湾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小老师”们为了上好课都会提前收集相关信息,充分备好课,学习效率与传统“满堂灌”相比截然不同。
(三)游戏竞赛
贪玩是多少初中生的共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初中生这一游戏心理倾向,巧设地理情境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学生从易学、乐学到会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例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的教学,笔者把班级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进行中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比赛,评出用时最少的前五名,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为了取得好成绩,所有同学都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游戏竞赛之后全班所有同学几乎都掌握了该节内容。
(四)辩论赛
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学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同学知道香港地区土地面积狭小,为了增加土地面积,有关部门采取了“填海造陆”的做法,因此土地问题是解决了,但却又产生了环境问题,为了让同学对这部分内容有个更科学的看法,笔者采取了“辩论赛”的办法。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一组为正方,辩题:香港填海造陆利大于弊。另一组为反方,辩题:香港填海造陆弊大于利。经过精心的准备,辩手在同一舞台上各显神通,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令同学们难以忘怀。
初中生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形式单一的教学活动反复使用,容易造成学生听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因此教师应适时更新活动形式,推陈出新,常常让学生有耳目一新。
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相当普遍,课堂看似活跃,但效果不尽人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下面四种情况常常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一)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具有方法、结果不唯一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自已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养成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初中生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依靠大家群策群力、互相补充,实现思想共享、合作共赢。(三)需要动手操作、探索问题时。这种情况往往无法一个人操作完成,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四)学习区域地理时。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是相通的,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现实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地理学习能力。如学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后,在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株潭城市群》时即可用此法。
善于捕捉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会让地理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依教学内容、课型的不同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或者假期,只要把握好实施时机就能最大限度的凸显其优越性。
总之,应针对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在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等方面收效颇多。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利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不能因循守旧,也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只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交流合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曾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