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莹莹(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班主任身份和班主任专业发展
——略论区域班主任制度建设实践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350025)
国家政策中建构了班主任的专业身份,对班主任专业素质作出了规定;福建省在政策层面对班主任专业地位进一步明确,并根据区域特色对班主任专业素质作出新的规定。通过规范管理、培训提升和激励机制等方式,加强班主任专业建设,促进班主任能力发展。
班主任;班主任身份;专业发展;实践
自班级授课制实施起,班级就成为学校内的一个组织单位,班主任的产生与班级授课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班主任制度脱胎于前苏联,并根据学制改革不断适应本土需求,被赋予了本土特色。随着国家制度的变革,班主任的身份建构在不断变化,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各地在执行国家有关班主任政策的同时,结合地域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班主任制度。基于“十二五”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福建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着手探索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加强管理、开展培训、加大激励等措施,力图培养一批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
我国最早的班主任制度要追溯到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的“级任教师”制。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规定》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主任教员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所称的班主任。1942年《小学训导纲要》中首次出现“班主任”的说法,并指出班主任要承担训导的责任。[1]
19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提出改变训教分离的制度,每班设主任教员,教师要承担教书和教导的双重任务。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确立班主任制度,两份规程对班主任进行明确规定:中、小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负有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责任。
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班主任职责作出明确规定:“班主任应该在其他教师的协助下,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学生的生产劳动,指导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和班委员会的活动,进行家长工作,评定学生的操行。”这一阶段,班主任开始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自1994年起,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中学德育大纲》(199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199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2006)、《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等一系列文件,强调班主任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中《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沟通便利,影响深刻,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组织好班集体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具体身份,“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一系列政策指向性文件,班主任的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双重的身份不断得到明确,并逐渐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被赋予“重要他人”“人生导师”的身份。
从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班主任自设立之初就承担着教导、育人的作用,这一任务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而得到不断强化,从而建构了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双重身份。班主任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班级的管理者;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育人的重要责任。班主任专业身份的明确和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对班主任专业资格和素质作出了规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应由取得教师资格、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品德高尚,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明确提出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从国家政策中对班主任的专业素养的总体要求可以看出,班主任不仅要掌握作为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建构与其他教师相同的专业身份,更要履行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的责任。班主任德育工作者身份的明确更对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其道德品行和专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班主任工作有其复杂性和针对性,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好,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外,还要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伦理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打造素质过硬的班主任德育工作队伍,区域实践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班主任队伍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对其工作职责作出进一步强调,框定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将班主任工作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通过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省级政策理论研究者设定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目标,旨在培养班主任科学的德育理念和有效的班级管理理念、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
首先,专业知识和理念方面,班主任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其角色复杂性和多面性对班主任的知识宽度和深度都提出了高要求,班主任既要掌握教育基本理论,还要了解伦理学、德育、管理学等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鉴于班主任德育工作者身份,必然要求较高素质和较高人格要求的教师担任,福建省严把准入标准,对班主任任职资格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必须由取得教师资格、业务水平高,具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和一年班主任见习期的教师担任。其次,专业实践方面,福建省重视在实践中发展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和能力,与课堂教学紧紧结合,对班主任的课堂表现、学生满意度、公开课等专业实践进行考量,确保班主任履行育人和管理职责。再次,专业研究能力方面,班主任研究能力和水平是提升育人深度的重要方式,理论水平的提高能有效促进班主任专业的创新发展。福建将班主任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科研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硬性指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的班主任工作队伍。
冯建军教授在《论专职班主任及其制度保障》中分析了现行班主任制度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班主任把工作视为“副业”,“主业”地位无法保障;兼职班主任工作量大,无法真正全身心投入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基本处于自然成长状态,缺少有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师缺乏做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工作往往被动摊派到缺乏班主任经验的新进教师身上。[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域实践中通过制度保障进行管理,开展培训提升班主任素养,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等策略,探索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方式。
1.管理:制度保障班主任职责执行
班主任工作是否受到重视,校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者的态度、观念无不影响着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成效。为了确保校长切实承担起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主体责任,福建明确规定学校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研究、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和优化班主任工作环境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求学校领导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对班主任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进行摸底;还要对学校工作中的困难进行调研,及时帮助解决,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同时,规定学校建立相关制度规范班主任行为,对班主任师德师风、德育质量、教学效果和工作绩效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班主任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以此,在制度上保证了班主任工作责任的落实。此外,各地还通过班主任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班主任工作测评,遴选认真履责的优秀班主任。如泉州通过网络评选方式开展名班主任公众投票活动,对班主任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班主任行为。
2.培训: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班主任培训是提升专业素养,促进专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颁布后,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福建省也积极利用各级培训提升班主任能力,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省级层面,在对班主任发展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列支专项经费,积极委托省级师资培训部门开展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乡村学校班主任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十三五”期间,实施五年一周期全省班主任轮训。以问题为导向,采用集中研训、互动交流、专家引领、社会考察等方式开展培训,以此来打造一支质量过硬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实现班主任队伍从骨干到卓越的跨越。同时,为推进班主任培训的效能和精准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研究,省级层面推动成立“班主任工作教研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以专家引领、团队建设的方式组建班主任成长共同体。
地区和学校层面,完善县区级教师进修院校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指导和培训,为班主任发展充分发挥学校这一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校本研修,营造促进专业发展的教研氛围。通过组建教研团队、新老班主任交流会、班主任论坛等,交流研讨班主任管理经验。如莆田举办优秀班主任典型经验巡回报告会;晋江组织班主任效能培训之“头脑风暴”论坛,探索班主任工作新路径;沙县组织辖区内骨干班主任参加“专业化发展”论坛,通过专家引领方式促进班主任成长;南平、泉州等地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论坛,为班主任提供研讨交流的平台。
3.激励:多渠道提供班主任成长机遇
班主任专业的长久发展不仅来自其内驱力,还来自其社会成就动机,班主任薪资待遇、职称晋升、荣誉等方面都影响着其工作积极性,为了提高班主任专业地位和工作积极性,福建省注重多渠道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搭建桥梁,试图建立满足班主任身份认同的激励机制。
首先,通过评优评先等方式推动班主任进步。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工作实践研讨,举办班主任工作个案、论文、课题评优展示和班主任评优评先、技能大赛等活动,从中选拔优秀进行展示交流。如泉州开展“名班主任”、德化开展“十佳班主任”评选;石狮实施名班主任培养工程,每年拨付一定资金用于名班主任建设,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省级层面统筹,面向全省集结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故事和实践理念,展示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和专业水平;将优秀班主任工作故事和案例录制成电视节目在全省播出,传播优秀工作经验,辐射带动全省班主任开展工作。其次,在国家政策核定范围内,各地市根据区域实际,建立班主任岗位津贴制度,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不少地市积极探索班主任津贴财政单列,并根据班主任工作实效建立阶梯式津贴发放标准。再次,鼓励班主任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省级层面通过开展德育品牌建设、德育课题研究等方式,鼓励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支持离不开省级层面的统筹建设,尤其需要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班主任工作。省级层面需要明确区域班主任建设的目标任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以政策保障班主任建设;各校应当牢牢把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将班主任成长作为有效促进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以省级行政统筹、学校领导推动、多举措激励结合的方式,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此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应当建立在满足班主任对自身和专业发展的期望上,立足于班主任实际需要和专业期许建构支持系统。专业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级行政部门、学校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共同助推班主任专业发展。
[1]陈娟碧.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档案[J].中国教师,2004(1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Z].教基[2006]13号,2006-06-04.
[3]冯建军.论专职班主任及其制度保障[J].班主任,2016(7).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