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让更多人民有尊严生活的职业教育

2017-04-15 23:22张美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互联网

张美娟

摘要:2015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这次会议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绘制了新蓝图,开启了新阶段,翻开了新篇章,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这种新形势、新政策的视域下,本文以职业教育与人的尊严之间的关系为重要落脚点,本着以人为本的思维,紧跟时代脚步的原则,围绕其进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策略性分析。试图开辟职教改革的新思路,探讨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的老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民尊严;职教改革;校企合作;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27-05

一、职业教育与人的尊严关系分析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之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委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人人皆可成才”、“崇尚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成才”和拥有“一技之长”正是职业教育让人民有尊严生活的重要实际要求和需求。

以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按照马斯洛人基本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这五种需求的内容中,生理需求中的水、食物、睡眠;安全需求里的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财产需求;社交需求中的友情、爱情;尊重需求中的自我尊重、他人尊重、成就;自我实现需求中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些都与一个人的职业以及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這个问题就是,人的个体拥有了一个体面、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工作岗位,就自然能得到相应的生活的尊严,实现自我的价值,找到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而职业教育恰恰是帮助人获得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从而让人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在岗位中自食其力实现价值的教育。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对社会中个体更有尊严地生活尤为重要。

以宏观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从国内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民生改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人口的大国,要平稳发展我国经济、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就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重要要求,即为实体经济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提供高技能人才。这样的目标和需求,最终的指向是质变性地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经济,同时带动整个国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必然带来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让人民更加有尊严地生活。

二、职业教育现阶段没有达到给人以尊严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歧视、政策导向不利、人民不愿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在高等本科院校扩招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人民的教育观念,往往是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别也很大,但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却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在招生体制上,职业院校只能招到成绩较差的生源,即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成为高考生的“无奈选择”。在用人待遇上,职业院校“技能型”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整体比“学历型”毕业生低。由此形成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观念的偏见与歧视,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有劳动和劳动者在当前焦躁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的社会原因和“劳心者治人”的传统观念影响,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即从客观上来讲,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人才谋求的职位水平整体不如学历型人才,职业教育成了无奈选择,自然没有达到给人民以尊严的要求。

而事实上,职业教育地位低于学术教育的情况不应该成为正常健康的教育体系现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关于就业体系中高校毕业生和作为高水平人才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教育体制学术化在许多国家都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倾向。高校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及花费高昂的转职培训计划便是这种“全民上大学”政策的后果。众所周知,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某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瑞士和德国,这种教育模式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职业教育输出人才也获得用人单位高薪高待遇聘用。同时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成为德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同样重要的是,在德国,人们可以通过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来获得报考高校的资格并开始相关学业的学习。在一些学习方向中甚至可以将职业教育的某些学分算作是高等学校学业的学分。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视为进入高校学习的同等学历途径。这使瑞士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于中学毕业生和家长都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发达国家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告诉我们,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吸引力不足,教育观念歧视,虽然是客观实际原因和政府实行高校全面扩招的历史原因,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动力还在于职业教育本身,即质变地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教学导向不合理,输出毕业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

本文引用下列两个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的项目数据,进行透视分析:

1.戴启昌(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团队开展的“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项目对湖北电建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青岛旅游发展集团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获得如下数据即分析结果:

(1)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满意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有29.3%的企业对毕业生状况选择“不满意”,62.1%的企业选择“一般”,仅有8.6%的企业选择“满意”,没有企业选择“很满意”。

(2)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28.6%的企业认为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有高达52.1%的企业认为二者有一定差距;只有19.3%的企业认为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基本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没有企业认为二者配合得很好。

2.邢戈、付景远课题组选取了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威海、淄博、聊城五个城市的76家中小型民营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以五分制(“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和“非常满意”)作为评价体系。调查显示,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得分为2.74,属于中等偏下,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满意度相差不大,评价得分分别为3.04和3.01,属于中等程度;群体技能满意度评价得分为2.85,略低于中等程度;个人管理技能满意度评价得分最低,只有2.28,基本处于“不满意”等级。

从以上两个调查报告数据中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达标,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标准、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动手能力不达标,以及企业最看重的个人管理技能,即责任心,诚信等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没有让企业满意。在岗毕业生能力素质不够突出,不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上升空间狭窄;求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或找不到十分满意的工作岗位,如此职业教育自然没有给学生人生以尊严,这是职业教育现阶段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和挑战。

三、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地位与吸引力的途径——深化职教改革

面对职业教育现阶段的种种问题以及不足,如何建立给人们生活以尊严的职业教育,怎样调动市场、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选择并不辜负人民的选择,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点——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它既包含政府自上向下的贯彻,出台相应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也包含学校本身的落实执行,积极地适应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科研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二者双管齐下又相互融合促进。只有大胆的改革实践,积极引进职业教育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认真做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尊重,其培养的学生受社会尊重的“教育类型”。

(一)贯彻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围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企业要求人才的核心,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新办学方向。

这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的办学方向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相比之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提法,新的办学方向继续强调了“服务”,同时增加了“服务”的对象——“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继续强调了“就业”,同时科学定位了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促进”,要促进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两方面的办学方针实际上的核心问题都是要求职业教育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核心,培养出与市场契合度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要从源头抓好,使毕业生获得企业急需的技能,快速适应岗位,那么他们将受到相关行业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渠道通畅,社会声誉高,那么职业院校也就能招收到更多高质量生源,发展有“后劲”;同时企业也就信任职业教育,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应当建设与企业“紧密沟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这种模式的建立还要求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规模和质量;加快“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此部分在下文详述)

2.进一步做大做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概念在我国已经被提出和实施应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模式職业院校在育人上取得的成效还不令人满意。校企合作在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职业院校和学生主体希望能与企业、岗位紧密连接,进人工厂和单位实践学习,但是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短期的视角来看,接收学生实习需要在生产以外兼顾管理和指导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实习生,同时还要为学生安排住宿饮食、承担学生安全问题和违纪的风险,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这个矛盾的应对对策,笔者认为应当从政府和学校两方面出发,“标本兼治”。政府应当充分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学校也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在合作过程中校方应该多元化地进行办学经费和建设资金的筹措,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企业分担办学风险,承担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责任问题。从这两方面做到治标的效果。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本”。这要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如何能够满足这两方面以及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校企合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根本需求是育人,提高教学质量,输出更优质的毕业生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企业的根本需求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一批更完全地与本公司岗位要求深度对接的优质人力资源,从长期的视角为提升企业未来的生产力,竞争力打好基础,更为理想的是能够为企业研发和产业提升提供平台;学生的根本需求是培养能力,毕业之后能够谋求一份待遇较好,有较大发展提升空间,能够让自己和家人更有尊严生活的工作。

基于三方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要让校企合作能更好更快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理念是校企双方要建设“利益共同体”,把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就能够协力谋求发展。参考相关文献,基于本人的一些思考,对校企合作实践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企业根据自身所需的人才,制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共同建设“订单班”。由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指向目标岗位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招聘和招生同步,教学和生产同步,实习和就业同步。企业方面,这种模式使其能够得到完全按照自己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这必定比在社会上招聘的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学校方面,使教学更有实效性,让就业促进招生,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方面,进入“订单班”的学生进入学校就有就业的保障,学习就业一体化,更有保障和安全感,也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2)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管理实训基地

建设实训基地,能够让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节约大量实训的资金成本,将其利用在学生培养方面;另一方面实训基地也能够扩大企业的生产基地,使校园内的实训基地生产化,为企业增加产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能力。充分落实工学结合的理念。

(3)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要求学校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训锻炼,充分学习具体岗位的实际要求和所需技能;学校也应引进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提高对相应岗位的实际教学质量。

(二)围绕“能力本位”和“素质价值观”培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改革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是重中之重。当今的现状仍然存在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视技能实践、教学模式传统呆板效率低的问题,所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把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不应该过分考虑其应用性而导致其“技能本位”,也不该过分重视基础性而导致其“知识本位”,而应该是二者有机融合的“能力本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堂以开发学生能力为导向,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从教师为主体变换为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差異性,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1.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翻转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其弊端是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顾问。在课堂翻转中,深度渗透“能力导向”,发展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内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针对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到相应的体现、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缺乏耐心、学生参与不到课程设计环节的问题,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某课程,教师可负责基础的几个章节内容的教授,其他内容分配给学生,若干组同学自行准备PPT及其他相关支撑材料在课堂进行展示,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教师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讲课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打破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2.“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2015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第一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思维模式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并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的时代潮流下,互联网+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

以慕课为例,被中国大学广泛应用的爱课程网在今年11月19号正式推出中国职教MOOC频道,首批上线来自于5所高等职业院校和职教MOOC建设委员会的34门课程,既有通识课程也有实用职业技能课程。在慕课里有课程的视频和PPT课件,每讲的测验,要求完成作业和互评作业的任务,有向老师提问和与同学交流的论坛平台。如果学校能够引领、建设好慕课,学生就可以全程互动参与,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课堂的时空、形式、内容得到空前拓展。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技术,通过大数据的支持,就能为教学提供平等共享的资源、多媒介的无障碍互通和个人学习资源。

3.必须足够重视学生品质价值观的培养,让职业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受人尊敬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参考上文提到的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单位对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个人基本综合素质,即工作热情、责任感、相应职业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只有拥有这些素质才能在岗位在社会中立足,并受人尊敬,受老板青睐,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学校在专业课中要积极渗透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有必要开设培养学生素质价值观的通识课程。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教大会上发表题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讲话,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人生尊严深切的关怀,也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盼望。职业教育会大有所为,应当大有所为,为每个学生终生职业谋求发展,为每个学生更有尊严地在社会上立足承担责任,更要以为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己任。距离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只有4年的时间,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攻坚克难的精神,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校企合作,提高输出毕业生质量,建设让更多人民有尊严生活的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盛暑寒]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互联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