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2017-04-14 19:03袁丽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开发与应用阅读材料数学素养

袁丽华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新的特色。这些阅读材料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为一体,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数学知识,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材料;开发与应用;数学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化,数字化信息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阅读能力的要求,尤其是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科学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进一步促进阅读教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各大版本教材中相应编排了阅读教材,为数学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料。其中苏教版教材根据章节教学内容,在每章节后统一编排阅读栏目。然而阅读教材的编排较少,且编写简略,仍不足于满足数学阅读教学的需求。换言之,阅读材料匮乏依旧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绊脚石。为进一步明确初中数学阅读材料选择与应用的方向,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研讨建议。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缺失鲜明、生动的情境,整个教学课堂将沦为一洼死水,平静无波澜,教学成效不得而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情境的导入,通过精心设计,借助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作好疑问或导入铺垫,然后在适宜当口恰到好处地引出教学内容,如此学生就可在教师的思维引导下成功且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整个教学课堂就显得比较成功。简单来说,情境的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转换上可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借助阅读材料创设可作为一大突破口。

例如,在“平方根”第1章中,有一篇名为“大象与蚂蚁比体重”的阅读材料。该篇阅读材料短小精悍,且富于趣味性与科学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材料开头蚂蚁的定论“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吸引,首先自我进行头脑风暴。然后通过接下来的阅读,学生或许还不能理解蚂蚁推断中存在的问题,但潜意识里认为“蚂蚁与大象不等重”的想法可激发其学习与探究愿望,如此便可有效活跃气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产生求知欲望,借用裴光亚准确的表达,也就是“愤”“悱”。“愤”指渴望了解却明显感到困难,“悱”指想表达却不知如何表达。学生处于这样的状态,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可发挥效果,借助表面浅显的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更深知识的渴望,学生接下来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动性也就大大提升。

二、有力增强思辨能力

在知识与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问题或知识的认知较为片面单一,解答问题的角度与方式比较局限且单一。然而数学知识的解答方式比较多样,一旦教师在同一问题上引用新知进行解答,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惑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就有所降低。教师应正视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观察其对知识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并重点划出学生容易出现混淆或困惑的地方,精心设计对应的阅读材料。此外,教师还需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发现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内化成自我知识。

例如,在“代数式”的一课中,阅读材料为“小明的错题”,主要是针对小明在代数式解答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如4x2-(2y2+6x2)=4x2-6x2+2y2=-2x2+2y2,从各方面了解到在“代数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反复出现同一错误。教师可在学生作业、练习反馈中收集他们常犯的错误及其原因,并将其有机整合到阅读教材中,让学生以小教师的身份进行阅读,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他人的错误实际上就是自己本身常犯的错误,教师有针对性开发阅读教材,可让学生以另一个身份对知识进行全新的认知,在错误中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重新建构知识框架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或大或小、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正常现象。教师需持正确的态度应对学生的错误。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所说:“错误是每个人都会犯的,教师不懂得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如此看来,教师应正视学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的原因,将其转变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资源,逐步引导学生认清自我错误,并重新建构其知识框架,将错误融入阅读材料,让学生可清晰认识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漏洞,及时查漏补缺,主动完善知识框架。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项”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入“识别系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一知识中常出现的错误,并重新进行改正。在平常的练习中,学生容易在“常数”“项系数”等上出现错误认知而感到困惑。阅读材料后,学会可懂得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过程中,应首先明确方程中的“系数”与“项”,然后可进行下一步的解答。

四、大力培养运用能力

数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潜意识里有针对性培养自身的数学意识。应对同一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观念进行思考,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中也相应选用典型素材,并根据学生知识理解的特点整合阅读材料,借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学会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另外,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良好平台,灵活迁移知识,在同一知识不同类型出题设计中仍可应对自如。

例如,选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选择”的拓展资料作为参考,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明白同一数据可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因而在学习或生活中应学会灵活变通,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并解决同一问题。

五、巧妙引导总结归纳

从学生认知与感知的特点来看,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并内化知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课堂小结是章节教学的结尾工作,有效的小结不仅可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技能、方式,还可让学生重新认识、总结并升华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意志及价值。从知识层面上讲,课堂小结既是本章节的总结概括,更是下一章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相应设计与之匹配的小结结尾,引导学生对自我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在运用中逐步内化成自我知识。学习是一项认知的活动,更是情感与意志培养的行为。学生只有自身深入学习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我知识与情感态度进行反思总结,才可从低的跳板上升到高的跳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提升自我的数学阅读素养。

在八年级(上)第六章小结中,教师可引用“三个‘一次”阅读材料。“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数形结合是学习的有效突破口。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可首先明白数形结合的思想与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明确如何在数形结合中看待三个“一次”知识的体系。阅读材料的导入,既可丰富课堂小结形式,又可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建构自我知识框架。将复杂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既可把书读“薄”,也可把书读“厚”。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教材内容,科学选择、整合并利用文本内容及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鲜明、有效的阅读材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思维辨别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并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对自我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主动建构并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慧祥,王华军,陈德前.苏科版“阅读”材料的导读策略摭谈[J].中学数学,2015,(10).

[2]李慧祥,陈德前.苏科版教材思想方法类“阅读”材料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Z2).

[3]赵春广,李志燕,刘洁.阅读材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24).

[4]姚建萍.提高初一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5,(04).

責任编辑 李杰杰

猜你喜欢
开发与应用阅读材料数学素养
温度场模型在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
谈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安排
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探微
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微课在小学音乐中的开发与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