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技巧

2017-03-31 17:17解宏燕
关键词:教学技巧古诗文初中语文

解宏燕

摘要: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作品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转换语言,深入浅出;描绘图景,生动再现;展开联想,深入理解;吟咏歌唱,长留心间;故事增趣,加深学习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古诗文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46-1

在目前的中学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好古诗文,就是“讲透”古诗文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古诗文的教学目标。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教学误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文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不能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共勉。

一、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很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应的风趣、易懂的口语,以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讲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我就紧抓住作者杜甫在国破家亡时局中凄楚的处境、悲凉的心境以及面对“群童抱茅”时无可奈何的感情,这样译讲道“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孩子啊,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当我的面作起‘贼来了,公然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了,我左喊右喊,喊得唇干舌燥也没有用,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了。”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就能把学生吸引住。

二、描绘图景,生动再现

有些诗歌作品,既是诗,也是画,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作品中的绝妙图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甚至能把作品中的各个画面勾勒出来,联系成一个整体,那么,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文中绝妙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在年代久远的驿道上缓慢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着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上盘旋,他走过流水潺潺的小桥,来到了桥畔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傍晚的太阳就要向西坠落了,自己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种生动精炼的语言一下子就把文中绝妙图景再现了出来,如若勾勒下来,不失为一幅绝妙的“秋郊夕照图”,学生的脑海中从此有了鲜明可感的景象,背起诗来也就迅速多了,而且也不容易遗忘。

三、展开联想,深入理解

有些自然界中的景物早已成为人格的象征,如“松”“梅”“竹”“菊”等,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有些景物在我们民俗观念中早已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如“南山”“龟兽”等是长寿的象征。有些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对于这些作品,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来深刻理解作品的意境美和丰富内涵。

如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按传统方法分析了“见”字的意蕴,而且还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思想品格、生活经历等进行相关联想:古人采摘菊花不是单纯的为了欣赏,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即将菊入酒以求延年益寿,而远处的南山,在古代民俗观念中,也常常是长寿的象征,在诗人视线由近处的菊花无意间推向远处的南山时,竟使两个间隔着巨大空间的景物,在“延年益寿”这个意义上不期而遇了,而这与诗人返朴守拙以尽天年的内心意向也是不谋而合的;同时,菊花还是品格高洁的象征,我们看到诗人采摘的菊花,自然就会联想到诗人那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凌霜傲骨,联想到诗人宁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四、吟咏歌唱,长留心间

在古代,诗与歌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各类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她们是孪生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正像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在吟唱、朗诵中也能更充分地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也尝试着开展了唱诗活动。

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古诗文已经被著名作曲家谱成了曲广为传唱,如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这些可以直接拿来教唱;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直接套在相应的古诗词上,如将《迢迢牵牛星》套上《彩云归》的曲子,意境和风格都十分协调。本来一些难记的古诗词,经过这样的传唱,学生们便牢记心间,经久不忘。

五、故事增趣,加深学习

在讲述古诗文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以事明理,穿插有关的轶闻趣事或典故来吸引学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学习。

如讲《雁门太守行》时,介绍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的一则趣闻: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这则趣闻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地位的认识。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学生可能不理解,不妨介绍其典故。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这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读这首诗的兴趣,他们读起诗来也更加投入了。

诗文欣赏千古事,得失成败寸心知。以上浅述仅是冰山一角,触及皮毛,但或许能引导学生感其情,晓其意,体其境,悟其旨,从而真正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教学技巧古诗文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