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萍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洋溢着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的学生面对古诗文更多的是望而却步。当下的古诗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难以跨越的坎。
一、古诗文教学弊端
虽说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面对晦涩难懂的文字,索然无味的古诗文课堂,简直是折磨。是什么影响着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我认为现阶段古诗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观念落后,方法不当
传统古诗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模式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并未得到改变。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奋笔疾书的模式依然在进行着。书本上的笔记密密麻麻,课后整理更是近乎完美,原文一行(黑笔),注释一行(蓝笔),译文一行(红笔),工工整整。背诵、默写,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一篇文言文的学习。这样的步骤不能说不对,这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扎实,但我们却硬将活生生的美文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不仅抹杀了古诗文的灵动丰富,也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地偏重知识化,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没有互动投入,也没有激情感悟,学生又怎么会有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呢?
2.强调背诵,轻视朗读
初中语文考试中关于古诗文的考核内容一直以来都比较狭窄,比如默写古诗词,对文言文进行注释、翻译,这些都是记忆类知识,命题形式死板,这样的考试形式,使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古诗文的背诵识记,弱化了具体语境中的积累运用。而朗读则过多形式化,没有具体充分的朗读指导,也舍不得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然无法实现,学生少了自我感悟的机会。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内容局限,积累有限
学生对古诗文的了解,无非就是教材上那些熟记于心的诗词文赋,对平时教辅中出现的课外古诗文也只是走马观花,对古诗文的接触是有限的,学习内容相当局限,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更谈不上古诗文理解了。那我们的学生又怎么能领略这古代文化的精华,如何从文字的气象里,感受古人博大的胸襟、丰沛的人文情怀。
4.教师自身的古诗文素养不高
作为教师,我为我的古诗文素养而惭愧,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生涯中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认识。平时教学仅凭教参和网络查询的资料,很难真正深入理解,这样的我们又怎能引领学生去热爱古诗文学习呢?
二、古诗文教学策略
1.提高语文教师的古诗文素养
影响古诗文教学的因素无非就是教师、文本、学生。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自身要端正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热爱古诗文,充实相关的知识储备,提升解读古诗文文本的能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传播古诗文文化。不断阅读和学习,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用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来进行古诗文教学活动。
2.把握誦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诗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宜诵读,所以古诗文教学要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读到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有人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朗读不是单纯的变文字语言为有声语言,它伴随着情感的体验,所以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抑扬顿挫表情朗读;思情并茂朗朗诵读,在读中揣摩、体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古诗文语言的学习问题,使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3.拓展阅读空间,让古诗文走进生活
我们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和学生一起开发富有活力的课程。古诗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有很多古诗文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古诗文前要收集大量相关资料,以便更深理解。在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古诗文领悟力才能渐渐厚重。另外,在学完一篇古诗文后,可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古诗文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定期开设古诗文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使古诗文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
总之,多一些努力和尝试,为古诗文教学插上轻灵的翅膀,我们终会跨越语文教学过程中一道原本难以跨越的坎。
参考文献:
赵奇.古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9(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