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2017-03-29 07:06杨晔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拓展数学教学资源

杨晔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借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拓展;创新;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23-0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借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现代媒体,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这个过程更加清晰,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思维训练,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例如,在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用演示实验,学生对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渗透极限的思想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现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就可做到费时少、效果好。过程大致如下:(1)屏幕显示一个圆,涂上红色,表示圆面积的大小;(2)把圆2等分、4等分,然后一一拼插在一边;(3)再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并继续拼插,让学生在动态展示过程中,看到等分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想象:无限分割,圆就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基本是一条直线(化曲为直),从而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4)移动长方形的长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接受。

二、注重提问价值,引领学生思考

追问的问题设计: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不仅知其一,也要能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求数学教师注意在知识含糊处追问、在产生歧义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及时疏导、点拨。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思考题。出示8颗红星,分别提出下面的问题:

(1)拿走8颗红星的二分之一,要拿走几颗?(4颗)

(2) 第二次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这次又要拿走几颗?(2颗)

追问:同样都是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每次拿走的红星的颗数不一样?

这样追问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二分之一在具體情境中的不同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作为平均分的对象——“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丰富的,与之相关的每一个分数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三、借助拓展练习,拓宽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之后,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道思考题:“6颗珠子摆成3行,每行3颗,该怎么摆?有几种摆法?”这样的要求比较科学合理,因为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能力强的可能会想出三种甚至三种以上的方法:

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能想出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就可以了。这样既满足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使后进生找到成功的感觉,品尝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

四、尊重学生主体,激励学生思维

《教育学》中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再次强调了“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我没有沿袭常规的训练方法:画一些角或到生活中找一些角,而是让学生思考“谁能用三根小棒,至少搭出三个角?”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思路打开了,创新欲望空前高涨,分别画出了以下图形:

显然,在搭角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只能凭主观想法搭出其中的一两种情况,好的学生能够搭出其中的六七种情况。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个被动体,而是把他们看作了一个个平等的对话主体,让他们自主地搭建,勇敢地展示,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五、巧用错误资源,引领创新思维

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故意出现错误,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引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时,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并且完成了练习后,我有意识地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练习:(990+90)÷9,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这时有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那个应该是乘号。”他刚说完,就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这道题来!”这个淘气鬼急切地跑上来在黑板上写出解这道题的过程:(990+90)÷9=990÷9+90÷9=110+10=120。当这位学生做完后,我立即组织学生讨论,经过交流,有同学甚至总结出了“除法分配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知其所以然,我又出了一道题目:88÷(8-4)让学生验证所谓的“除法分配律”。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出错了,但这次也是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从而对“除法分配律”产生了怀疑,我又不时机地进行引导,使错误在交流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生成,出错的学生也获得正确的思考方法。这时又有学生质疑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看来由错误引起的知识延伸不止于此。这次难能可贵的是我没有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而是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出错、思错,让学生透过表象揭示真理,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2011,(11).

[2]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猜你喜欢
拓展数学教学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