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银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地理的教学要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多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在初中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与语文学科的渗透,这是由于语文学科中包含很多诗句,是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生动描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进行研究,结合地理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一些有益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语文学科;初中地理;渗透;诗意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15-02
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体系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产生紧密的联系。尤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气候、环境等与语文学科中古诗词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两个学科的渗透,进行有效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而且可以通过诗意化的教学设计,利用一些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进行研究,利用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语文学科渗透对于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与地理学科相关知识之间的渗透教学,对于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詩意化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
由于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很多知识与一些古典文学的诗句紧密相连,在进行诗意化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诗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毛主席《送瘟神》诗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句,通过对这句诗的引用和讲解,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赤道周长的了解以及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利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这句古诗,促进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通过地理学科诗意化的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意化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及人文知识,经常被一些诗人用诗句巧妙地写出来,通过结合地理知识的讲解,学生经过探究发现,这些诗句不仅合情合理,而且非常妥帖和生动。例如,讲到气候和地形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句,通过诗句中对桃花与海拔、气温的关系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结合地理知识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一句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这一句是对于云贵高原的描写,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精致、凝练的语句进行有效学习和探究,改变地理知识语言表达中的刻板印象,便于学生发挥想象,促进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诗意化教学,有效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利用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知识互相交融的特点进行诗意化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知识,有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诗意化教学,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各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样就提升了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落实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促进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的策略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利用古诗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
在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课程的导入工作,利用古诗包含的信息,进行有效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我国河流和湖泊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从诗句的开头“王濬楼船下益州”,到“一片降幡出石头”,包含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典故,通过对于长江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讲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长江以及相关湖泊的研究兴趣,从而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例如,读古诗“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上游多山多峡谷的特点。同时,通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就可以帮助学生对长江中游多支流、多湖泊、多曲流的特点进行探索。当然,还可以继续研究长江下游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的特点,促进学生对长江整个河流系统形成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利用古诗积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在初中地理诗意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成立互助小组等方式,开展探究性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分组收集诗句,将这些诗句与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对照,从而探究诗句蕴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理解以及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诗句接龙的小游戏,将原先分好的几个小组,分别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各用一句古诗表达一个季节。对于春天,有的小组同学说,“春风二月似剪刀”;对于夏天,有的小组同学说“青草池塘处处蛙”;到了秋天,有的小组同学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对于冬季,有的小组同学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通过这样的诗句接龙,学生很快通过自主研究,就能总结出我国气候的四季变化,从而促进地理诗意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对这些诗句所述气候特点的研究,也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引导学生对“天涯海角隆冬暖,青藏高原盛夏寒”这句诗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差异,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和地形地势因素。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学能力
利用跨学科开展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于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掌握,而且对于所跨学科的知识,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素养。例如,在初中地理诗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地理知识,还需要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初中地理诗意化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对教师加强培训,增强教学能力,从而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有效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与语文知识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这种方式,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璐.有机联系 融会贯通——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J].地理教育,2011,(12).
[2]李朝霞.乡土地理材料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中学,2012,(11).
[3]何妮妮.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学习认识人文地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4]廖东琴.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3,(10).
[5]王志,徐秀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的相互渗透[J].现代阅读,2013,(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