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历史思维方式,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2017-03-29 07:06王继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记忆方法思维方式初中历史

王继平

摘 要: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能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学习历史课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没有牢固的基本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方式;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01-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历史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要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必须拓展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形成好的记忆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方式,使其自觉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创新记忆方法,是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所谓分析,就是把整体对象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对象的重点和关键性的部分分析出来。所谓综合,就是把分析出来的对象的不同部分汇合成一个整体。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式,可以形成以下记忆方法。

(一)分析归纳使知识歌诀化

对要记忆的知识进行分析,把分析出来的重点和关键词综合起来,编成整齐押韵、朗朗上口的歌诀,进行诵记。如记忆我国的历史朝代时,就可编成歌诀的形式: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又例如,三大文明古国及其文明成就也可编成歌诀:尼罗河边古埃及,金字塔和象形字。两河流域巴比伦,空中花园汉谟拉比。印度河边古印度,种姓佛教和数字。大河文明在东方,农业发达数第一。

(二)分析归纳使知识数字化

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分析,然后分门别类地归纳成数字要点。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123456”进行记忆:“1”即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2”即全长两千多公里;“3”即连接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即大运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即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6”即流经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又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用“32”即“三互两平”四个字记忆。“三互”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两平”即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三)分析归纳使知识图示化

把历史知识分析归纳成各种图表、图形进行记忆。其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例如“罪恶的三角贸易”就可用图形进行记忆。图示除了在老师指导下制作,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动手设计。借助图示记忆法,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分析综合使知识微型化

使知识微型化又叫浓缩记忆法,指的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知识加以提炼、压缩进行记忆,需要使用时将其还原为完整的内容。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减少记忆量,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学生对内容整理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如:新航路开辟的四位主要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可用“迪哥打(达)麦”记忆。《南京条约》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上(上海)宁(宁波)复(福州)下(厦门)广(广州)。

(五)分析综合使知识公式化

在学习记忆一些复杂的历史知識时,可抓住复杂内容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化概括,总结归纳一些基本公式,按公式来记忆,需要时进行扩充,使学生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例如:历史事件=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意义=国内+国际;评价=史实(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结论等。

二、联系和比较

历史是严格遵循时空观念的整体,它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有继承性,具有纵的发展规律;同时各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具有横向的普遍联系。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继承性、联系性,而且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之间有相似性。因此,学习、记忆历史知识就要运用联系和比较,从纵向继承上落实知识的系统性,从横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相似性。

(一)联系比较使知识规律化

有些历史年代,由于巧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探求历史时间的规律,就会提高他们记忆的兴趣和效率。有的年代间隔时间相同: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有的年代的月、日数字相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有的年代相同但分别在公元前后: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制结束;公元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

(二)联系比较使知识系统化

抓住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特征,根据纵向的发展规律,找到它的纵向联系,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观察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例如,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历代对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政策制度等。再如资本主义从萌芽、确立、发展、巩固和扩大、危机和调整到进一步发展,可以编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专题进行记忆。

(三)联系比较使知识网络化

知识越系统,记忆知识就越牢固,理解知识就越深入。将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或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中外历史知识,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归纳梳理,“连点成线”“集点成面”,形成“纵向几条线,横向几大片;线面相结合,井然有条理”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提纲挈领,条理清晰,揭示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记忆、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例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比较表。

三、联想和想象

联想既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联想是利用我们头脑中存储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进行有效记忆。

(一)联想想象使知识形象化

“单纯靠死记硬背去学习,记忆的效率不如理解地学习。”许多历史年代靠死记硬背不仅记忆难度大,而且记不牢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谐音进行联想想象,才容易记得牢。例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用谐音联想想象为“医师救儿”。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战国开始,可记为“先气气您”。

(二)联想想象使知识趣味化

有一些历史人物,尤其是外国人名,比较抽象,如果死记硬背,也是很难记住,即使记住了,也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编成简短的故事,就可以很容易记住。如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可以联想想象为“但丁唱着《神曲》,与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吃完《最后的晚餐》,到莎士比亚剧院看《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这样,学生就会在活跃、轻松的心情下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记住了,记牢了。运用联想想象,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还能开阔思路、增强理解,是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记忆有法,而无定法。只有根据各人的思维习惯与记忆水平,不断拓展思维方式,开动脑筋,奇思妙想,积极探索实践,就一定会开发出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使历史知识的记忆更加有效。同时,一种好的记忆方法,还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记忆方法思维方式初中历史
有效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