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敏
摘 要:思想品德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力求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新课标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这样才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体验; 明理导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78-02
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特别强调游戏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体验小游戏”,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体验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边玩边学,搭建活力大课堂,把欢乐带进课堂,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在游戏中激发兴趣、体验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所要探究的活动之中。 如果在课堂中,巧妙利用游戏资源,就能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成功达到目的。
例如,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时,教师组织“小小旅行社”体验活动。
首先,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家乡景点,继而聊到旅游,号召大家一起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其次,建议成立小小旅行社,各小小旅行社介绍社名和口号。同学们热情高涨,介绍得有模有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旅行社刚成立,老师作为顾客有点不放心,要考考你们,进行旅行小知识的考核。教师把旅行的知识、祖国的名胜古迹、文明旅游要求等巧妙地包装在体验游戏中。(题型有景点地理位置、别称、看图猜景点、制定旅游方案、考验导游灵活机动的能力等,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开心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体验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上课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运用这种体验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活动欲望,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人人都愿意参加,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活动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氛围,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课堂实效。
二、在游戏中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產生这里所说的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需要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体会生活,经历内心冲突和情感共鸣,认识才能升华。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教师组织学生扮演不同残疾人的角色体验活动。
体验一:扮演聋哑人。第一个同学听老师说一句话,然后用肢体语言传达给下一个同学,这样一个接一个传下去。游戏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体验二:扮演盲人。指定一位学生蒙住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并采访这位“模拟小盲人”在感受盲人面对黑暗时无助的感受。
体验三:扮演缺手的人。全班小朋友单手解、系红领巾,感受平时看似简单的动作,在失去一只手时就会变得艰难。
课堂游戏可以变传统的硬性灌输为体验、探究,变单向唯一为多向多元,变重知识积淀的“学得”为重道德行为的“习得”, 帮助学生内化习得,获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角色体验活动是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和想象,扮演某一角色。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教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利用这些简单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方便。平时的穿衣、吃饭、走路,这些我们看起来十分简单,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对残疾人来说却是如此不易,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产生一种深深的同情,为以后帮助残疾人奠定情感基础。
三、在游戏中明理导行、内化践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己学习和实践得到的知识不易遗忘,运用起来也会灵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停留在传授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这个教学层次是不够的,而是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这个结论,探求这个结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自我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体验游戏教学法显然具有其他教学法没有的优势。
例如,教学《餐桌上的学问》这节课时,老师设计了早餐、午餐搭配体验游戏。首先,听儿歌《营养均衡身体棒》;其次,看微课,明白早餐搭配要注意“主副搭配、荤素搭配、干湿搭配”;再次,体验活动:精心挑选一份搭配合理、营养丰富的早餐;最后,体验活动:用心为自己搭配一顿有营养、可口美味的午餐。
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餐盘”,从被选食材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放入餐盘,然后说说自己这样搭配的理由。搭配早餐时,有的学生选择了面包、牛奶、香蕉、火腿;有的学生选择了稀饭、青菜、肉松、苹果;有的学生选择了豆浆、馒头、叉烧、猕猴桃;还有的学生选择了面条、牛肉、荷包蛋、橙子。一份份早餐做到了“主副搭配、荤素搭配、干湿搭配”,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相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记住的不仅是营养早餐搭配的法则,还知道早餐也可以如此丰盛,变化多样,美好的一天就可以从搭配合理的早餐开始。
生活本是体验的沃土,正是这种源于生活的体验,使我们从中提取和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打造生活的课堂,不断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体验,促进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感悟生活的美好。
四、在游戏中体验情感、感悟真情
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道德情感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做最好的自己》时,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让学生夸夸自己,举办“我最棒”优点发布会;其次,伙伴眼中的“我”,组织击鼓传花游戏,传到谁,谁来夸夸自己的伙伴;再次,在爸爸妈妈的眼中,你有什么优点,读读长辈给你的信;最后,读了信后,你在父母、长辈眼中有何优点,有什么感受呢?
“情”是感知的纽带,“情”是悟理的指引,“情”更是习德的动力。案例中,了解伙伴眼中的“我",通过书信的方式,知道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眼中的自己有什么优点。别看二年级的学生小,看起信来是极其认真的,刚刚还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都沉浸于信中。正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有的学生读着信就哭了,那浓浓的温馨的情感一下子溢满了整个课堂。学生看到了长辈眼中最棒的自己,相信他们也会朝着长辈们期望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体验能震撼心灵。我们的品德教育不正需要这样的“体验”吗?它能彻底改变“黑板上讲道德”“书本上学道德”的传统的“知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又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和充分的思维、成长空间。它们犹如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镶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让思想品德课时而如潺潺泉水丁冬,时而如滔滔江河般澎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主动发展,让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许静.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4,(24).
[2]李芳香.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J].当代教育科学,2007,(11).
[3]马国英.思想品德课提高教育实效浅探[J].浙江教育科学,2006,(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