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设计练习模式,实现课堂的睿智发展

2017-03-29 07:06王生容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练习课精心设计

王生容

摘 要:练习是数学课堂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梳理、建构、内化和拓展,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能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练习课作为数学的重要课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多年对数学练习课进行调查,发现不少练习课枯燥无味,学生机械做题,练习效率不高。为了解决练习课存在的问题,我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过程研究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实现练习课的灵性发展,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练习课;目标引领;精心设计;灵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69-02

练习课是数学课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担负着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的重任,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数学能力的重任。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少教师设计练习课时没有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材实际,将练习课设计成做题、讲题、再做题、再讲题这样的循环模式,学生无法感受到练习的乐趣,也无法在练习中获得能力提升。教师如何灵性设计练习模式,实现课堂的睿智发展?

一、灵性设计教学目标,做到练习有“数”

练习课是数学知识巩固的重要课型,它是教师在授课之后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此活动主要针对新授课目标的突破和学生知识的巩固,同时,考虑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元素,使学生在练习中有效提升教学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课堂讲究效率,学生通过课堂参与探究会发现不少数学知识,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二次转化,才能内化到知识结构中去。练习课正是基于授课产生的,它可以是某个课题的练习课,还可以是整个单元的练习课,或者是学生遇到学习难点的练习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际设计教学目标,使练习的目的性更强,有效实现练习课的灵性发展。

在设计练习课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经历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反复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练习会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练习的深入而不断得到锻炼。在理解了练习课的课型特点之后,教师就能制订练习课目标。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特点设计三种层次的练习课。第一层次的练习为巩固类。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再次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逐步熟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能计算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或已知面积和高求底。第二层次的练习为综合类。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利用公式求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求出生活中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问题。第三次层次的练习为发展类。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为:能理解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高度变化而引起的面积变化,并尝试感受面积中两个量的关系;能在画图、观察图和计算中进一步提升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对练习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结合知识发展的递增特点,使目标和课标强调的理念一致,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灵性设计练习内容,做到练习有“材”

练习内容是练习课的关键,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的重要素材,也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紧扣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练习素材并结合例题教学中的难点合理整合、创新、补充、改编和拓展,使练习既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让课堂最重要的练习素材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突出了“复式”,学生必须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而我在研究教材时发现,课本提供的练习题对于数据收集和数据运用涉及的层面比较少。为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需要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改编,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如课本上有一道题目:“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2011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表略)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教材设计三个练习,第一是完成折线复式统计图。第二是这两个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最低呢?第三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研究这三个题目时,我发现对于折线统计图的意义挖掘不够,学生无法在完成练习题时全面理解上海市和悉尼市气温差别带来的意义,而第三个问题过于笼统,学生的思维虽是开放性的,但是折线统计图的意义无法让它成为课堂探究的一个重点。为此,教师可以改编此习题,增加气温情况对现实生活的意义,知道气温带来的季节特点,如悉尼市一年12个月的气温差别不大,折线统计图上就是变化不大的曲线,它能反映什么气候等。

三、灵性处理练习过程,做到练习有“法”

练习过程是练习课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学结构中的核心,学生作为练习主体,在练习中的表现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流程指的是教师根据练习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由于练习具有独特性,它和普通的新授课不一样,它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定位,高效的教学流程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把握好练习原则,以练为主,让学生先练习再组织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评价中发现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之小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小数乘法的目标实现设计层次递增的乘法练习教学方案,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一)基本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算理之后,教师设计基本练习题,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小数乘法法则巧妙蕴含其中。如基本的小数口算题和竖式计算题,练习量不要过多,安排5分钟左右,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是否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二)专项练习。此环节主要根据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和课堂教学难点而设计,教师在内容设计上要“精”,时间安排在18分钟左右,并能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在练习中有效掌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三)综合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之后,教师要对练习內容进行整合,使与小数相关的生活知识进入练习,如单位换算、生活中的小数等,使学生对小数乘法有更深的认识,因为小数与生活息息相关,融入生活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多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掌握得更加透彻。此练习时间安排在10分钟左右,经过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四)拓展练习。作为以练习为主的课堂模式,拓展练习也至关重要,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非常重要,但由于练习要面对所有学生,拓展练习一般安排在课堂最后,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是让学生课后再探究,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环节设计的时间为5分钟。

练习模式是练习课的核心,也是新授课之后的重要巩固过程,使学生在练习课中能较为系统地学习知识。练习课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合理调整,如新授课上的练习,教师就不能将所有练习内容都呈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因此,练习的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时间灵活应用,从而实现练习的灵性发展。

总之,练习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前期铺垫,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想让练习课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数学课堂的睿智发展,需要教师灵性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处理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练习课堂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陈庆宪.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4,(28).

[2]张胜.小学数学练习课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2002,(11).

猜你喜欢
练习课精心设计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四项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精心 激趣 提问 评价
有效探究源于精心的设计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现路径研究
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研究
“懒”出来的精彩
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流程与组织
让数学练习课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