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试探

2017-03-29 20:37王雪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

王雪梅,鲁 昕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传统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试探

王雪梅,鲁 昕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新时期道德教育要突破困境,必须要发挥人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反思,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因此,实现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

道德教育;以人为本;文化自觉

一、道德教育面临多元文化导致的新型困境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多元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在给当下中国带来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重重困境。

(一)多元文化使个人道德价值观游离

多元文化时代,不同文化的内核相互碰撞、冲突。如果没有一个普遍、稳定的道德价值观,人将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1]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使人拥有固定的、普遍的、终极的、值得人一生追随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多元文化的充斥使道德教育走向工具化、物质化、功利化,沦为一种可以用物质化标准来衡量的手段,导致人的道德价值观出现游离。多元文化不仅导致人们面临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的困惑,而且弱化人的道德意识,动摇人的理想信念。尽管日韩、欧美文化为国民增加了选择的机会,赋予了更多的自由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标志着人类在自由、自主和自觉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但由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的不断传播,更加容易影响人的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树立,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多元文化最终将导致个人道德价值观处于游离状态,难以推动人的精神品格健康养成。

(二)多元文化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流失

多元文化的发展带来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这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多元文化的洗礼和冲击,长时间地暴露在一种或几种外来文化的包围之中,社会价值观也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道德体系来支撑道德行为,但多元文化引起的多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伴随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多元文化弱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消解了社会整体坚持的道德价值体系,削弱了社会主流意识,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危机。

(三)多元文化使道德相对主义转向道德虚无主义

在世界交融发展的当下,每个国家和个体既是文化的输出者,也是文化的接受者。在文化多元化过程中,道德冲突和价值观冲突难以避免。哲学家鲍曼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以前未享受过的选择自由,同时也把我们抛入了一种以前从未如此令人烦恼的不确定状态。”[2]多元文化把我们从单一、固定的一元文化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然而,个人价值观的可选择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指导下从事自己认可的行为。人们不再追求普遍的道德原则,不再敬畏绝对的道德权威,就如辛诺特·阿姆斯特朗所说,“没有什么是不道德的”。人随着不同文化摇摆,从道德相对主义转向了“怎么都行”“无可无不可”的道德虚无主义。多元文化过分强调道德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将道德推入相对主义的怀抱。正因如此,人本身也失去了精神支撑,没有一个普遍的、终极的、永恒的道德体系来支撑自身的追求,最终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一步一步地冲击着道德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是道德教育突破多元文化困境的关键

多元文化时代,文化的困惑和焦虑是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新时期道德教育要突破困境,必须重视人的作用,认识到人在道德与文化中的特殊属性以及地位,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反思,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要想突破道德教育面临的多元文化困境,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要求,也是人类面临共同文化转型问题时所应作出的必然选择。“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将其作为实现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立足点,既包含“为了人”的目的性价值内涵,又包含“依靠人”的手段性价值内涵。

从“为了人”的目的性价值内涵出发,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人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具有目的性,因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将个体从有限的本体世界中解放出来,建构其意义世界,使其获得无限和自由”[4]。所以,就个体精神而言,“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最本源的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认同。“自我”除了个性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特性。人的发展不只是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升。

从“依靠人”的手段性价值内涵出发,道德教育又是依靠人的活动、变革与创新来实现的。人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具有手段性,是实践的内在规定。当下中国“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环境、制度、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形式的转变,不仅是所有知识事物的转变,而根本上是人本身的转变,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本身的转变;不仅是人的实际生存的转变,更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5]。

人作为手段有其特殊性,即人作为手段是含有目的性的手段,远远高于物作为手段的价值,但又必须与物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在道德教育突破多元文化的困境过程中,文化自觉是其关键核心。人在文化自觉过程中除了是其实现的目的,还是其实现的手段,而且是含有目的性的手段。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坚持“为了人”“依靠人”的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坚持文化自主,同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

三、“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

目前的“多元”不只是文化的多元,也是价值取向、道德趋向的多元,它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方面的分歧和冲突。要想突破道德教育面临的多元文化困境,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在文化自觉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就要以尊重文化多元、坚持文化自主、树立文化自信为基本道路,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让人真正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一)尊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多元性,提高个人道德认知与选择能力

无论是不同时代的文化,还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其出现并维系的合理性和受尊重性。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仅要尊重“以人为本”的多元文化,而且应在此基础上提高个人道德认知与选择能力。从人的本性上理解,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和本性。多元文化的出现正是以人的需求为根本,以满足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在“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道路上,我们应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文化多元性,了解、尊重多元文化,在道德教育中以平等、开放的心态接纳其他文化,使各种不同的文化能够在道德教育的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和沟通。通过不同文化的对话,以及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比较、融合与选择,可以学会分析、甄别不同文化中的道德价值,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与选择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主性,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们对核心文化的认同。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就要通过文化自主,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人作为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创新者,而社会由个人构成,社会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身上才能体现出它的生命和价值。人的主体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主,需要发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以高度自觉的精神担负起文化自觉,破除西方学术和思想霸权,汲取本土文化资源的精华,塑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6],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塑造未来新的世界文明开拓道路。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信,构建科学稳定的道德价值体系

“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信是“以人为本”文化自觉意识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可。增强文化自信力是文化自觉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多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影响民族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更加凸显了在多元文化社会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单纯复古,而是通过人自主地、有选择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之中构建科学稳定的道德价值体系,防止道德相对主义的恶化,杜绝道德虚无主义。“中国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上的数典忘祖和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傲慢态度。”[7]中国文化具有内烁性特点,要求建立道德内化的生成机制,从内在修养上强化道德行为。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自信,应始终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实践,植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反本开新,最终建立起一套我们自己的科学稳定的道德价值体系。

[1]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

[2]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4]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8.

[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9.

[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48.

[7]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

2016-11-03

王雪梅(1988-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鲁昕(1975- ),男,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40-012.9

A

2095-7602(2017)05-0153-03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