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索

2017-03-29 20:37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崔 燕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索

崔 燕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高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以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模式创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现实困境;培养模式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青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高尚、业务本领过硬、勇于改革创新、矢志奋斗不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每个有远大志向、愿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有为青年的永恒追求。高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发挥好高校的立德树人功能,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性

1.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具有坚定信仰、执着追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要认识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否则,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民族将缺乏源源不断的永恒动力,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2.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伟大使命

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要引领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意志。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偏差,人生观、价值观模糊不清,产生彷徨、无所适从的迷茫情绪。“培养造就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忠于党和人民,能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任务的优秀青年骨干,是党和人民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期望与要求。”[2]高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奋斗目标有机融合在党的奋斗目标中,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武装自己。

3.是青年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选择

青年是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幸福伟大的国度,品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硕果。他们深知,今天的富足生活是党领导千千万万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付出,就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定选择。因为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青年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远大抱负转化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行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

1.高校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顶层规划

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理论教育,有些高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就可能对自己的信仰产生疑惑,迷失方向,无法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阵地,只有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合理、持久有效的顶层设计,才能保障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会、真用。

2.各部门缺乏健全完善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了解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进行检验。虽然高校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思路上非常清晰,定位也非常明确,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考量是模糊的。很多高校仅记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对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思想震撼和影响效应未作评价;部分高校在评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效果时,存在注重工作能力、忽视精神品质的问题。缺乏健全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将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一个盲区。而高校是否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到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教育能否取得实效。

3.青年学生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高校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自信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的比例非常低,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贡献;有些学生虽然认同马克思主义,但谈不上信仰;有些学生经过十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仍然选择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佛教等其他宗教。尽管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时仍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态度模糊、信仰迷失、自信不足。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模式创新

1.坚持大众教育与精英培养相结合,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覆盖

大学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不竭源泉。高校要在党委领导下,部门联动、齐心协力,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核心思想、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使所有大学生都能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享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高校还要以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工作骨干、在专业学习或文体领域具有非凡表现的优秀青年为重点培养对象,组织开展精英式的“青马工程”教育。采取小班授课模式,配备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筑牢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全员参与、全员覆盖,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源源不断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2.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方位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是某个学院、某个部门、某些教师的事情,它是全体高校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集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使青年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的熏陶。要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四年不断线,面对不同年级的青年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育。同时,教师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强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培养坚定笃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验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唯一尺度,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广大青年学生认同和笃信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理论实训、关注成长沙龙、素质拓展训练、爱国主义教育、重走抗联路等实践教育活动,将理论教育、社会考察、实践锻炼有机融合,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教育培养全过程,推动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和行为养成。

四、结语

实践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持久、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既要抓好全员教育,又要抓好个体教育,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功能。同时,要将线上育人与线下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交互功能,架构起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信息化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扣子理论”和“中国梦”,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开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新局面。

[1]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5-05)[2017-01-3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27.html.

[2]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2-125.

[3]薛翔宇,陈爱梅.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1-4.

[4]赵士初,石波罗.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高校“百优青马工程”建设——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7):5-8.

[5]徐敏,任真真,王泰然.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对“青马工程”的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1-4.

2017-02-06

崔燕(1962-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5-0001-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