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峰
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河南信阳 465400
与传统课堂模式相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在学生自主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兼具了教会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有利于塑造身心健全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考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等。
2.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3.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4.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
5.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调整。
1.激趣引入
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演示观察、动手操作、或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演绎推理等,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好奇心,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探究
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及形式、步骤(讨论、操作、自学、实践、应用),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研究方法、概括总结、形成互动、多向交流,及时消除学习障碍,发现新的思路。学生在这一阶段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大胆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加深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实践应用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目标,设计各种基本练习、独立练习、发展性练习以及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特别强调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从听、说、讨论数学问题的专注情况,发言的次数和质量、关心同伴的情况、个人和小组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顺利地构建与自己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小组内意见不统一,出现争吵这就需要培养合作意识。
2.小组成员各干各的这就需要培养合作技巧。
3.后进生逃避学习。教师关注的是小组,后进生混在小组中感觉很安全,不会挨老师批评了,合作学习成了后进生的避风港,这对后进生是很不利的。要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分工合作必然产生各种角色,每种角色都要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4.优生霸占话语权。这对后进生非常不利,而且,这样一来就又变成了一个“微缩课堂”,一人讲大家听,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义。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积极探索,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也充分体现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就能越过一个一个的台阶,最终到达胜利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