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史学分析方法

2017-03-28 13:14宋景田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明史史观范式

宋景田

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既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新课标下的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生活史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中考命题者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加深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多元并存,相互争鸣,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唯物史观

【基本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

【基本特点】

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例1】(2016·湖北恩施·13)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农具 图2 青铜牛尊 图3 商鞅变法

材料二 (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四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读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图3反映了战国的商鞅变法,请问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3)请你举出一个两宋时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的繁华,请举出一个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5)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商鞅变法、贞观之治、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解答题(1)时,由图1和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项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答题(2)时,由材料二中的“贞观年间”可知,材料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即材料中所说的“天下大捻”。解答题(3)时,据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江南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宋时期,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即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解答题(4)时,根据所学分析,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第(5)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参考答案】(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唐太宗;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3)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原产于北方的作物如小麥、大豆在南方大量栽培;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经济作物如棉花大量栽培等。(任答一个即可)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4)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为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答出一点即可)(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减免苛捐杂税,休养生息,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文明史观

【基本内涵】

(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各国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2)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艺术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和政治行为文明史等。

(3)纵向方面:人类历史历经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基本特点】

(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的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历史联系现实,突出历史的时代特征。

(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地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例2】(2016·广西玉林、崇左·8)煤气灯刚在上海租界出现之时,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上。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煤气灯阻碍了人们出行

B.煤气灯使用率普遍不高

C.人们对新技术认识不足

D.上海租界管理戒备森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该题考查煤气灯在上海刚出现时的相关史实。150年前,上海成为全亚洲第一个使用煤气的城市。上海开始使用煤气意义重大,这一年距离欧洲工业革命发明煤制气干馏技术才10多年,早于亚洲所有的城市,后来更被历史学家公认为上海城市公用事业的开端。煤气灯是当时世界的先进科技,在亮度、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都比油灯和煤油灯优越,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新技术认识不足,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上。

【答案】C

●全球史观

【基本内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研究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基本特点】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全球史观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文明经历了“点”“面”“片”“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人类历史开始了其“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延续至今,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3】(2016·广西贺州·14)表1为美国、欧盟、日本部分经济数据(1999年)比较表,欧盟进出口贸易所占世界份额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

[国家或地区\&世界前20强跨国公司占有数量\&进出口贸易占世界份额\&外汇储备中拥有的货币量\&出口\&进口\&美国\&7\&12.7%\&18.8%\&美元占66.0%\&欧盟\&6\&39.1%\&37.6%\&欧元占12.5%\&日本\&7\&7.5%\&5.5%\&日元占5.0%\&]

表1

A.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

B.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C.西欧国家成立欧洲联盟

D.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观察表格、提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选择的能力。依据题干图表内容可以发现,欧盟1999年进出口贸易所占世界份额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欧盟成立的作用。1993年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的成立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西欧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答案】C

●现代化史观

【基本内涵】

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的过程(即从傳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等。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要重点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基本特点】

现代化模式: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扩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

(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例4】(2016·吉林长春·19)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史实是( )

A.耐用碳丝灯泡的发明

B.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C.莱特兄弟试制飞机成功

D.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忆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成就,它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A、B、C三项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

【答案】D

●社会生活史观

【基本内涵】

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基本特点】

社会生活史,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史不仅仅是大事件的歷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例5】(2016·山东泰安·9)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表2反映的是( )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表、提炼史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范畴,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项。

【答案】B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基本内涵】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基本特点】

(1)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对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的研究。

(2)按照革命史观的理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例6】(2016·山东泰安·12)某班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浙江嘉兴南湖的是( )

A.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B

猜你喜欢
文明史史观范式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