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考历史试题 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2017-03-28 13:15胡英军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本题史料试题

胡英军

历史人物属于基本历史知识,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中考历史的重点考查对象。本文试从中考历史人物类试题入手,剖析历史人物类试题的命题特点,阐释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希望有利于教与学的提升。

一、试题篇: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一)例题——解析中考人物题的类别

中考历史人物类选择题按其呈现方式、考查角度等可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

1.直接设问类

【例1】(2016·江苏南京·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黄帝 B.老子

C.孔子 D.董仲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识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此题属于直接设问类中的由事考人型试题,即题干表述的是史事(含影响、评价等),而选项为人物。

【答案】C

【例2】(2016·湖南岳阳·35)19世纪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为“实业救国”创办了( )

A.大生纱厂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解析】本题考查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的典型事例——创办大生纱厂。此题属于直接设问类中的由人考事型试题,即人出现在题干中,选项为史事。

【答案】A

2.文字材料类

【例3】(2016·山东菏泽·14)《新全球史》中写道:“哥伦布向西半球的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主要是因为哥伦布的远航( )

A.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

B.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完成了环球航行

D.到达了真正的印度

【解析】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哥伦布历史活动的意义——他的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此题属于文字材料类选择题,由文字材料引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题材料出自《新全球史》,是史学专著。

【答案】A

【例4】(2016·天津·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明朝抗倭英雄(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本题材料属于诗词,此外,还有选择人物语录、民谣、歌词、对联等文字类材料来命题的情况。

【答案】B

3.史图情境类

【例5】(2015·广东茂名·34)图1人物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图1 孙中山

①创办了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④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本题属于史图情境类选择题,即选用历史图片创设情境命制选择题。本题以孙中山的照片为情境,考查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没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所以③应排除。史图情境类试题中的图可出现在题干中,也可出现在选项中。此类试题还可使用不同的史图内容来命制,本题使用的是人物肖像图。

【答案】D

【例6】(2016·重庆A·10)岁月留痕,照片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图2所示照片记录的是周恩来参加( )

图2

A.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

B.中印双边谈判

C.亚非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本题属于史图情境类选择题,选用情境图命题。图片再现了周恩来参加1955年亚非会议作大会发言时的情景。此外,还可用历史地图、实物照片、示意图、作品图等来命制试题,选择题中题干或选项可使用多幅史图。

【答案】C

4.综合考查类

【例7】(2015·黑龙江龙东·7)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下列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建立新中国 ②遵义会议 ③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成立 ⑤重庆谈判 ⑥中共七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历史人物毛泽东,所列6项史实都是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毛泽东有关。此题可作变式考查,即从时序上命题,变为考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答案】A

【例8】(2016·湖北荆门·12)某学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撰写《文艺复兴简史》。为此,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历史人物资料,其中,对文艺复兴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伏尔泰 达·芬奇 哥白尼

B.莎士比亚 达·芬奇 但丁

C.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D.托尔斯泰 贝多芬 莎士比亚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发生的时间是14—17世纪,而贝多芬和托尔斯泰则是18世纪及以后的人物,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例9】(2016·湖北黄石·14)章西女王、玻利瓦尔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 )

A.使国家赢得了独立

B.领导的是资产阶级革命

C.沉重打击了美洲殖民者

D.领导了反殖民斗争

【解析】本题为综合比较型试题,考查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异同点。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他们的革命对象都是殖民统治者,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例10】(2016·江苏宿迁·18)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取得的成就搭配有误的是( )

A.牛顿——相对论

B.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C.梵·高——《向日葵》

D.貝多芬——《英雄交响曲》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及其成就。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成就。因此,A项错误,其他三个选项中人物与成就的搭配均正确。

【答案】A

【例11】(2016·四川广安·19)邓小平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清明节期间广安某班开展了“纪念家乡伟人——邓小平”的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一些资料,通过问题设置探究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请你与该班同学一起探究。

【伟人情怀】

材料一 1919年5月,爆发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1) “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伟人风采】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增加到195万,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军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

(2)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三 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3)材料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武昌、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针对当时影响改革开放的主要思想障碍是担心“走了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即“三个是否有利于”……

(4)“一个中心”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五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这跟邓小平提出的哪一伟大构想相关?

【缅怀伟人】

材料六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往香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是我们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的问题。”

(6)缅怀伟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伟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材料反映的历史细节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是考查历史人物的典型题例。它以主题活动为探究形式,以邓小平为考查点,以细节性史料为依托,以时间为序,分步设问。设问紧扣史料,考查了与邓小平有关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史实。所设问题从史实到精神品质,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挺进大别山)。(3)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一国两制”。(6)以民为重;自我反思。

【例12】(2016·江苏连云港·37)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伟人,用他们的事业缔造或充实了美国精神,也指导和启示着我们的成长。据要求回答问题。

(1)“自由与独立”,是华盛顿1783年留给他国家的遗产。读下列华盛顿写于1775年的信:

我接受这个职位不仅能有利于我们共同的事业,还不会损害我个人的荣誉……我只能做到以下三件事:坚定地信仰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小心谨慎地经营这个事业;绝对地诚实。

写出完整表达“自由与独立”愿望的美国文献。写出信中“这个职位”的名称,以及华盛顿对“这个职位”的认识。

(2)有学者认为,林肯的言论和行动名垂千古。读林肯1863年在葛底斯堡军人公墓落成仪式上的演说词:

对于在这里的我们而言……更多地吸取他们(阵亡将士)的献身精神,完成他们已经完全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坚信……一个由人民组成、人民治理并且为了人民的政府将在地球上永存。

写出演说词中“献身的事业”中“事业”的含义,以及林肯演说时的身份。与1860年以前相比,演说词中的“人民”增加了哪些新成员?写出增加的主要原因。

(3)有学者认为:罗斯福“能用家常的、然而是动人的语言表达普通人的希望与意向。”“能够认识和理解多数人民的愿望;还具有藐视强大特权势力,并为争取社会经济正义立法而斗争的勇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美国史》)

写出罗斯福首次赢得总统大选时,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用一句话概括这位“学者”认为罗斯福赢得大选的原因。写出罗斯福执政后,满足人们愿望的新政举措。

(4)据上述伟人的言行,写出美国精神的主要含义。

【解析】本题以美国精神为主题,整合考查美国历史上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伟人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等。本着由分到总及时序性原则,前三个问题紧紧依托史料进行针对性分人设问,最后一问画龙点睛,起到提升题势、总结全题之效果。整个试题主旨明确、立意高远、条理清晰,是考查多个人物的典型例题。

【参考答案】(1)《独立宣言》;大陆军总司令;完成共同事业和给自己带来荣誉,尽心尽职。(2)维护统一;联邦总统;叛乱州的黑人奴隶;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经济大危机;深知人民心声并积极满足人们愿望;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4)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等。

(二)分析——把握中考人物题的命题特点

1.命题依据

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三个文本都明确指明了人物考查的范围、重点、要求与基本内容。中考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尤其要紧扣课标,课标明确指出,评价须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

2.命题原则

应用性、综合性、时代性与地方性等基本原则,体现能力立意。

3.命题思路

中考历史人物类选择题命题一般有两条思路,即由人考事和由事考人;非选择题常以一切入点(如例11的纪念伟人)或主题(如例12的美国精神)等考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

4.命题步骤

非选择题对历史人物的考查,一般由人物名称、时间、活动、贡献等到人物精神品质、共性与评价等。具体而言,一题考查一个历史人物(主要是探究题类型)是先分时序设问,后以人物影响或精神品质来总结收尾。一题考查多个历史人物,是先分人物设问,后整体归纳多个人物的相同之处或精神品质等。无论是考一个还是多个人物,试题中都会有相互间的比较设问,如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比较;多个人物间不同时期的比较等。在设问上,要么直接设问,要么借助材料设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类非选择题是对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的一种综合检测。

5.考查频率

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是高频考点,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考查人物的题型也非常多,一切适用于中考历史的题型都可用来考查历史人物。

6.考查角度

同一个历史人物因涉及背景、原因、时间、活动、贡献、类别、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多个层面,这也就为多角度考查提供了可能。此外,史实源于史料,不同史料的选取也决定着试题考查角度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中考人物类试题会使用一定量的图文史料,运用史料命题是一种态势,更是一种趋势,当然,命题也要把握好选用史料的度。历史人物还可与其他史实进行综合考查。

二、评价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通过对中考人物例题的解析,我们对历史人物应该这样理解:历史人物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的人。正是由于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会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常加上“重要”“杰出”等词。以下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简单梳理:

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能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视角,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防止片面性与感情用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评价历史人物应上升到一定高度

2011版新课标指出:“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认识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是评价历史人物所要提升到的一个高度。

4.评价历史人物要掌握史实

对初中历史人物的史实掌握主要做到:明确应掌握的人物;要熟知人物的重大事迹;将历史人物与史实融会贯通等。如要掌握的世界近代史人物有达·芬奇、哥伦布、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克莱武、玻利瓦尔、章西女王、林肯、马克思、恩格斯、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爱迪生、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伏尔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和贝多芬21人。熟知历史人物的主要生平、活动、影响等,这21人涉及了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军事等多个领域,所以可以进行分类归纳,还可用绘制表格、建立联系等方法来牢记人物史实。只有通透了解史实,才能为历史人物的评价奠定基础。其实并不是要求掌握的每个历史人物都要进行评价,如世界近代史的21人中只要对哥伦布、华盛顿、拿破仑3人进行评价就可以了。

5.评价历史人物要借助史料

评价历史人物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借助史料的论证过程。史实源于史料,所以史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托。借助史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辨别史料的真伪,精选史料,所选史料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其次,要学会阅读史料的方法,读懂读透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最后,评价历史人物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还应坚持历史视角,形成必要的证据意识,让“论从史出”真正落到实处。

6.评价历史人物的思路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复合型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基本思路是“先分述后总评”(先分述人物主要事迹,后进行总评)或“先總评后分述”(先对人物进行总体评价,后分述其主要事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先分后总”具体表述为:①把重要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按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并逐一对其影响或作用进行评价。②把对历史人物事迹和评价的内容按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或肯定、否定内容进行分类。③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④最后从整体上进行定性概括。“先总后分”具体表述则为:①先从整体上进行定性概括,根据该人物的精神品质、历史事迹做出肯定、否定或一分为二的评价。②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将他们的重大事迹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7.评价历史人物的步骤

初中历史中人物评价的教学大致可这样进行:确定评价某一历史人物后,可先由学生陈述其历史活动(不足之处可由其他同学补充);然后,教师补充史料,以拓宽视野,丰富人物的历史事迹;再由学生做一个较完整的评价。当人物的历史影响较完整地呈现出来,教师再剖析其中内含的标准和评述方法。

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结

(1)杰出历史人物起着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引领者或发起人的作用,肩负着社会进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重任,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条件下能够起到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尤其是一些精神文化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有赖于杰出人物。

(2)杰出历史人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其重要贡献的取得,固然与自身努力有关,更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3)杰出历史人物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乐观自信、不怕困难、追求真理、造福人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等。

猜你喜欢
本题史料试题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