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
【考点解读】
本专题的高频考点主要有:慕尼黑会议及签订的协定内容,英、法等国实施绥靖政策的内容、原因或目的、本质及影响,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二战的胜利、影响,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例1】(2015·湖南张家界·17)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顶点的会议是( )
A.慕尼黑会议 B.巴黎和会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英法绥靖政策,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达到顶点的会议是慕尼黑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一战后召开的分赃会议;雅尔塔会议是反法西斯国家为协调行动而召开的,后三者不是绥靖政策的表现。
【答案】A
【例2】(2015·江苏常州·13)图1海报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画中一面残破的美国国旗在硝烟中飘扬,画上的文字是“记住12 月 7日”“我们保证这些死者不会白白牺牲”。这一事件发生后,美国( )
圖1
A.爆发了内战 B.实施罗斯福新政
C.对日本宣战 D.提出杜鲁门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答案】C
【例3】(2016·湖北黄石·1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
A.英法对德宣战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答案】C
【例4】(2015·湖北荆州·24)据统计,从1956年起,美国制造业中“白领阶层”(技术管理人员)人数超过“蓝领阶层”(工人)人数,1960年二者的比例为75∶25,1990年二者的比例为84∶16。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革命改变劳动者构成
B.美国实施社会保障政策
C.科技转化生产力速度加快
D.美国负债严重影响就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标志是人类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56年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美国制造业中“白领阶层”(技术管理人员)人数超过“蓝领阶层”(工人)人数,说明科技革命改变劳动者构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答案】A
【例5】(2015·四川宜宾·8)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其相同的原因不包括( )
A.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B.利用美国经济援助
C.组建区域经济组织
D.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掌握。抓住共同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据题意要求,选项中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是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点。组建区域经济组织适合西欧,故本题选C项。
【答案】C
【考查角度】
角度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二战前的法西斯侵略和欧美国家的绥靖政策,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尤其是转折点战役,二战的结果、性质、影响等。考查的角度比较细微,既涉及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涉及对二战前后综合知识的比较考查。但通常的命题角度是历史背景、原因、目的、性质、战役、转折点、影响、意义、教训或启示等。选择题中通常考查绥靖政策的背景或目的,二战中的某个战役结果及其原因分析,二战给交战双方带来的影响及启示。非选择题也常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类现象、不同战役进行对比考查。出现的材料大多是图文结合型,如战役地图、敌对双方的兵力对比及战果数据统计图、战争图片、漫画等。
角度二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二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日本、欧洲发展的原因、表现、发展状况等。选择题主要侧重于美国、日本、欧洲单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特点、表现、成因、影响等,角度较为单一,切入点比较小。但也有简单的综合对比,难度不大。非选择题中一般利用表格或曲线图等形式来呈现情境,在对比中考查。此外,本单元易和世界热点新闻相结合,如英国脱欧问题、美国的霸权主义、日本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等。要求考生从热点材料中分析历史渊源,从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近些年来各地中考真题的命题趋向之一。
【拓展延伸】
1.绥靖政策实施的具体原因:
(1)从英、法角度来看主要有:①英、法经济军事地位被削弱,存在畏战情绪;②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顾及;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⑤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仇视和对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蔑视;⑥一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一定负罪感;⑦他们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得利者,不想破坏现状。
(2)从美国角度来看主要有:①忙于恢复经济,无暇顾及;②坚持孤立主义,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③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④外交需要,利用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使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2.二战爆发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2)具体原因: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历史原因)(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②侵占波兰,一旦进攻西方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攻苏联可作为前沿阵地(战略战术);③波兰可提供粮食和劳动力(经济因素)。
3.珍珠港事件的影响:①总的来说,珍珠港事件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②对日: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③对美:损失重大,卷入战争。④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⑤对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美国的加入);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胜德败的原因:
(1)苏联:①苏联军民士气高昂,本土作戰;②有盟国的支持;③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④苏军的兵力优势。
(2)德国:①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又面对严寒;②德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士气低落,缺乏外援;③巷战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④德军制空权的丧失。
5.日本法西斯迅速败亡的原因:①《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③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④中国抗日军民也发起大规模反攻。
6.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1)原因: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④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⑤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2)启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制定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
7.对二战后日本和西欧崛起的认识:①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战后西欧与日本都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日本和西欧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训练】
1.1938年9月,英、法两国首脑及外长在伦敦商定,“凡是苏台德日耳曼族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该“商定”( )
A.强调英、法的实力不及德国
B.表明英、法正在实施绥靖政策
C.反映出二战已经拉开了序幕
D.是德国冲击旧世界秩序的开始
2.《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
A.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B.要求和平解决欧洲冲突
C.指出绥靖政策的目的
D.反对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3.列宁曾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这里的“火种”爆发开始于( )
A.卢沟桥事变
B.德军突袭波兰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法国的沦陷
4.“到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这一战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
A.列宁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库尔斯克战役
5.有学者称,二战中的某次战役对英国而言,只是一场“政治上的胜利”,因为它没有摧毁或抓住隆美尔的德国装甲军,但重新树立了英军的威信,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这场战役是( )
A.阿拉曼战役 B.敦刻尔克大撤退
C.不列颠空战 D.诺曼底登陆
6.阅读图2,对图中所示战役解读正确的是( )
图2
A.直接导致美、英等国对日宣战
B.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出现转折
C.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D.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7.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取的正确结论是( )
[持续时间\&卷入战争国家\&死伤人数\&军费开支及物资损失\&6年多\&61个\&5000多万人\&5万多亿元\&]
A.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C.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D.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8.大卫·哈伯斯塔姆在他所著的《下世纪(The Next Century)》(Morrow出版社,1991年)一书中写道:“战后的美国转变成为一个政治社会,政府承担起了美国经济运行的责任。”这表明二战后初期( )
A.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称霸全球
B.世界市场已被美国占领
C.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单极格局
D.美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9.图3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电子工业]
图3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干预经济并调整产业结构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阿登纳的想法成为现实开始于( )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欧元的启动
C.欧共体的成立 D.欧洲煤钢联营
11.图4是二战后英、法、德三国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出现该图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图4
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12.閱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胜负未定的情况下宣布参战,加入以法、英、俄为首的协约国。战争结果,协约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站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同盟国”一方的重要成员,而且是反法西斯的“战时四强”之一。战争结果,同盟国胜,证明中国此次“站队”又“站对”了。但这次“站对”与第一次“站对”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有本质不同。第一次,仅是胜负意义上的“对”,而无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而第二次“对”,不仅有胜负意义上的“对”,更有正义价值意义上的“对”。
——雷颐《两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站队”“站对”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二次“站队”“站对”的主要价值意义。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一片繁荣。尽管如此,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等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有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危机][滞胀阶段][调整
复苏][改革
繁荣期][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经济霸主][1950年][1960年][1980年][1990年][1970年]
图5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示意图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各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
(2)在材料二图5中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哪些时段。要反映图5的相关信息,还可用哪些形式?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对西欧发号施令了。
(4)材料二中人物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首富与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