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小论文类历史试题立意高、题型新、难度较大,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类试题通过提供历史材料或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它不仅适用于跨度较大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述历史理论的問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
解答本类试题主要分三步:第一,认真审题,明确观点。如果有文字或图片材料,就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提炼观点。审题时先注意问题的要求范围,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完整把握试题要求。然后再分析提示语,如试述、简述、概述、阐述、指出、简答等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围绕设问,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知识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每点点到为止,题目要求不必展开的可以不用展开;又如有证明、评论、评析等提示语的题目,可依据史实,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与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对有比较、对比、区别、相似、有何异同等提示语的题目,可运用类比或对比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答案。解题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第二,读材料、理思路。先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归纳要点;然后再归纳史实,史实要正确、全面,能说明观点。第三,下笔成文,要史论结合,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不要单纯地堆砌史实或整篇论述。先亮明观点正确或错误,并用明确的语句把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最好能用两个以上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如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外因、内因;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组织或历史人物)等。然后表达文字时要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一、观点性小论文题
通过材料提炼出某个主题,让学生结合相关史实发表自己的观点。命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二是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三是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与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命题形式是对阐述观点型探究题的延伸。
【例1】(2016·山东青岛·44)公元2008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启动。岁月的年轮已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或许,在这个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可以回味大明宫曾经的辉煌,我们可以感受魂牵梦萦的大唐。
材料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大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性和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它成就了一个魅力无穷,让后世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旷古盛世。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自拟题目,以“回望大唐,开启未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解题技巧】本题通过文字材料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题干要求的是以“回望大唐,开启未来”为主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所提供的材料,弄清楚材料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有哪些。其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自圆其说。
【参考范文】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唐朝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王朝。唐朝曾与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或地区都有往来,唐太宗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外国。他认为,外国的风俗人情与中国不同,“不必猜忌”,如与他们维持好关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唐朝的周边民族,与唐朝政权也不断发生战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一直存在。但是,那是政权之间的征服与被征服,被征服的政权尽管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但他们并不以唐朝为外族。当贞观四年二月打败突厥,俘颉利可汗以后,西北各族君长诣请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后,唐太宗给西北君长的文件都署称“天可汗”。
唐朝真是让后世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的旷古盛世。
【例2】(2016·湖南永州·28)(节选)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风云而起的网站,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及网上书店、网上学校、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人们不断议论和分析网络的意义和价值。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的发明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可以和电的发明相比,认为网络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网络化正在导致计算机理性的无限蔓延,人文精神的丧失,因此要人类离开网络,更多地进行“面对面”的交往。
——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学知识,写一篇评述互联网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不少于150字)
【解题技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结合所学,围绕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即存在积极影响与负面影响,展开论述应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消极影响等。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范文】
正确使用互联网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发展的因特网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网络信息传递速度之快,知识容纳量之大,方式之灵活,以及网络的趣味性对人极具诱惑力,也把许多同学吸引到了网络的世界。不可否认,网络信息对于同学们来说,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覆盖全球,连接世界的网络,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培养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可以促进同学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的提高;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同学们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
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们要有选择性地去访问网站,切忌盲目、毫无目的地在网页中浏览。要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蚀,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注意保密个人资料,防止个人隐私通过网络泄漏。做一个文明的网民,让网络真正成为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有效工具,成为正确利用网络的人,成为有自控能力的人,成为有网络道德的人,成为遵纪守法的人。
二、图片组合类小论文题
解答这一类型的小论文题,首先要把握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然后要注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再结合两个或多个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最后按照正确的时序,概括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得到启示。
叙述时要体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语言要连贯。使用好关联词与典型动词,比如“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为代表”“是……的导火线/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由于……”“为……奠定了基础”“是……的继承与发展”“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阻碍了……”“影响了……”“随后……”“从此……”“为了……”“使……”
1.图片组合成单一历史事件类小论文题
这种类型的试题是指两幅图片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也就是存在前因后果的关系。
【例3】(2016·河南·25)请依据图1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的联系性)
电子计算机 比尔·盖茨和微软品牌
图1
【解题技巧】学生要弄清题目要求,联系图片分析其包含哪些知识点,明确其涉及或代表的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线索。本题以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载体进行命制,材料由文字解说图片构成。考查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将教材知识升华为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找到电子计算机与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品牌的内在联系,即计算机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这样就可以引出很多主题,诸如创新引领时代进步、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世界的网络、“距离”不成问题、向“距离”挑战、“地球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自拟的题目。
【评分标准】满分五分,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以下情况酌情扣分:小短文不足80字或者字数过多;关键词或图片反映的内容在小短文内呈现不全;事件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没有题目或题目与内容不符(如果题中要求必须写出题目)。解答本题应做到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给分要点:自拟题目,1分,如“创新引领时代进步”“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等;阐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2分,如计算机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有“创新”关键词,1分;史实正确,表述完整,1分。
2.图片组合成综合历史事件类小论文题
【例4】(2015·河南·25)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图2 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图3 《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解题技巧】本题是中外历史串讲类的小论文题。学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找准切入点;其次要注意图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理清知识点和逻辑线索;最后要进行序号化、逻辑化作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参考范文】
中华民族的反法西斯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戰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例5】(2016·吉林长春·24)图4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部分图片资料。
图4
观察以上五幅图片,以《复兴之路》为题,按时间顺序写出图片反映的五个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每个事件的影响答出一点即可),同时谈谈这些历史事件对你的启示。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首先要审好题,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解决问题;其次要知道五个时间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与地位;最后要理清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有效的认识。即中国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论述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参考范文】
复兴之路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启示:中国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概括性小论文题
本类试题要求按题目所给的线索,在再认再现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共性。就是将繁杂的历史内容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历史事实重要内容的大概。学生要借助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观点、史实的性质或题目限定的线索,对历史事实进行分类,然后抽取历史事实的共同性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特殊上升到一般,找到共有的东西。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区分度高,解题时注意抓住两点:将基础知识系统化;看清题目要求,对症下药。
【例6】(2016·内蒙古包头·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
与西方入侵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时势的危迫下,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解题技巧】本题第1小问考查了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依据材料概括即可,包括维新变法的失败,使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国家无法得到实用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早已无实际用途;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第2小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會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原因:维新变法的失败,使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国家无法得到实用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早已无实际用途;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针对历史小论文题,学生在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题目问题);其次要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再次要根据题目材料,确定写作内容;最后要按照时序写作,用关联词体现联系。
不管怎样,要做好小论文类试题,关键在于夯实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学得好,才能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