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飞
(江苏省宿迁中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数学特点,更好地进行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其独有的操作题部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数学水平。但是,作为独特的部分,其教学经验比较欠缺,专门的研究也比较少。为了使操作题教学更好地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操作题教学进行了简单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操作题教学;探究思考
一、问题提出
苏教版数学高中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其区别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所独有的部分——操作题。带着对其现阶段教学现状、发展状况的疑惑,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给学生出了一道操作题: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三视图画出几何体的三视图;
第二步,求这个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第三步,求证线面垂直。(需要学生画辅助线,帮助解题)
题目出的并不是很难,测试后将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可以发现:第一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画对;第二步的正确率较第一步比较低;第三步的正确率非常的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全部得分。这表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思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得出:首先,进行操作题教学比较麻烦,需要准备材料,老师和学生达成共识都想省掉麻烦。其次,很多老师认为讲操作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如多强化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老师在讲操作题时,也是以“讲”为主,学生没有实际进行操作的机会。这些都表明,虽然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有操作题的部分,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其利用起来,让它成为苏教版教材比较其他教材的优势,老师必须重视起来,进行数学教学改进。
二、案例实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了符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在教材中增加了其独有的一部分内容——操作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独立探究、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巩固学生所需的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通过上文测试结果我们得出,操作题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為了使操作题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果,笔者在此进行实例探究性教学分析,与各位老师共同进行探讨。
我们以这样一道题为例:某圆拱桥的水面跨度为20 m,拱高为4 m。现在有一条船宽9 m,水面以上高度为3 m,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顺利通行的。但是,由于最近下雨,水位上升了1.5 m,因此,船上必须加重载物重量,使船身降低。请学生计算船身要降低多少米,船才能顺利通过桥洞。
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船过拱桥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拱桥的形状。
生:拱桥就像是个半圆。
师:那么学生有没有关于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呢。
生:是不是可以将它转化为圆的半径问题来进行呢。
师:这个思路很好,那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画一个直径为20 m的圆,由BC平分,平行的AD长为9 m,并且设xy轴,标好各点。
生:跟着老师一起在自己的本子上完成。
师:隧道的截面由抛物线AED和矩形ABCD构成。现在你们知道该如何进行了吗。
生:AB的长度减去1.5米为船能顺利通过的最大高度,那么算出高为1.5米,长和宽为20米的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就可以求出它应载的重量了。
师:这是一种想法,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我们设立了xy轴是不是就可以用xy轴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xy轴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刚才那位同学的思路是否正确。
生:经过验证是错误的。
师:做最后的总结。
三、课后总结
1.教师做好教研工作,注重模式探讨
数学教学工作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操作题的教学工作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操作题的教研工作,认真研究题型,探究其教学模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达到会操作、善思考、敢讲解、懂应用,提高操作题教学效果。
2.教师要不断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不断提高的必经途径。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课堂中存在的缺陷,对自身知识的不足,对讲课方式的缺点等各方面进行反思,并且及时地进行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完善课堂,使教学工作不断进步,最后达到最佳的效果。
3.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能力培养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中国学生成为考场上的神童,生活中的弱者。我国的学生计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却排在了后边,这也是我国的数学家们无法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缺乏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而是我国教育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存在的不足,这就警示数学教师不能再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只有更新老师的教学观念,让老师将学生操作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工作,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操作题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业英.关于操作题的教学[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14(10).
[2]杨炳武.有关应用题和实践操作题的错解分析[J].数学教学研究,2015(11).
编辑 温雪莲
新课程·教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