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刚
【摘要】 目的 研究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表现, 并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56例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主要以腹痛(42例)、腹泻(44例)、发热(22例)、恶心及呕吐(38例)为临床表现;且均合并系统损害(8例单纯消化道受累、48例1个及大于1个其他系统损害);经心脏超声检查28例, 16例中心包积液;26例肾脏受累、18例皮肤黏膜受累、16例输尿管肾盂积水;腹部X线立卧位检查者32例, 8例假性肠梗阻;8例呼吸系统受累;多数患者伴补体C3下降、补体C4下降、血脂异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 所有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52例患者治疗有效, 并发重症感染死亡者4例。结论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主要以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及呕吐为临床表现,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 加强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尽早进行诊断, 并给予大剂量激素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临床表现;治疗方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35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对身体中任何系统和器管均可进行侵犯, 有多种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30~50%合并胃肠道症状[1, 2]。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6例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患者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以下为总结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狼疮肠系膜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例, 女54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13岁, 平均年龄(41.67±13.11)岁, 病程最长23年, 最短1个月, 平均病程(8.15±4.95)年;其中首发症状为胃肠炎就诊的患者16例。
1. 2 方法 对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 并对患者合并系统损害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
2 结果
2. 1 临床表现分析 统计和总结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表现:42例(75.00%)表现为腹痛, 44例(78.57%)表现为腹泻, 22例(39.29%)表现为发热, 38例(67.86%)表现为恶心及呕吐, 14例(25.00%)表现为皮疹, 14例(25.00%)表现为关节痛, 12例(21.43%)表现为腹胀, 10例(17.86%)表现为黑便或血便, 2例(3.57%)呕血, 2例(3.57%)表现为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2. 2 系统损害情况分析 56例患者均合并系统损害, 8例单纯消化道受累, 所占比例为14.29%, 48例1个及大于1个其他系统损害, 所占比例为85.71%, 其中包括32例血液系统受累, 所占比例为57.14%;经心脏超声检查的28例, 16例心包积液, 所占比例为57.14%;26例肾脏受累, 所占比例为46.42%, 18例皮肤黏膜受累, 所占比例为32.14%, 16例输尿管肾盂积水, 所占比例为28.57%;腹部X线立卧位检查者32例, 8例假性腸梗阻, 所占比例为25.00%;8例呼吸系统受累, 所占比例为14.29%。
2. 3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所有患者经尿、血、便常规检查, 结果血常规异常者32例, 8例贫血, 20例白细胞减少, 10例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呈阳性者22例;4例便常规异常;检测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 升高者32例, 对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 升高者20例;对患者进行肾功能和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异常者2例, 低蛋白血症10例, 所有患者肾功能显示为正常;血脂检查者48例, 载脂蛋白A(ApoA)水平下降者28例, Apo-A水平提升者4例;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者16例, HDL水平提升者2例;Apo-B100水平降低12例;甘油三脂(TG)水平提升6例, TG水平降低4例;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者8例;脂蛋白a[Lp(a)]水平提升6例;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提升2例, 下降者2例;检测患者的补体C3和补体C4, 结果:48例补体C3水平降低, 28例补体C4水平降低;免疫球蛋白检测者44例, 18例IgG提升, 6例IgM提升, 10例IgA下降。
2. 4 治疗方法及效果 以患者疾病活动性为依据, 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40~500 mg/d, 病情得以控制后将剂量逐渐减少。12例患者联合应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 0.4~0.6 g/次,
每14~30天进行1次;38例患者采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羟氯喹治疗者32例, 硫唑嘌呤治疗者6例, 霉酚酸酯治疗者4例, 沙利度胺治疗者2例、甲氨蝶呤治疗者2例, 环孢素A治疗者2例。并且以患者病情为依据予以生长抑素、胃肠黏膜保护剂、抑酸剂、肠外营养、对症补液、控制感染等相关治疗。经治疗52例患者治疗有效出院, 4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后, 并发重症感染死亡。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多种临床表现, 对多个器官可累及, 常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症状, 一般来说, 首发症状为胃肠道表现, 而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消化道症状所占比例仅为2%~30%, 合并症及药物不良反应会导致消化道症状[3]。系统性红斑狼疮对胃肠道进行累积的表现为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道症状的主要原因[4]。经组织病理检查, 炎性细胞浸润、补体沉着、小血管壁免疫复合物, 小血管形成血栓, 造成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蠕动异常、出血、梗阻、溃疡、消化系统炎症发生[5-11]。从本研究显示,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以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及呕吐为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死等。采用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 以此对其病情进行充分了解, 为治疗提供依据, 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并以患者病情为依据给予相关的对症治疗, 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死亡病例均为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出院, 导致重症感染而死亡。
综上所述,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主要以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及呕吐为临床表现,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 加强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尽早进行诊断, 并给予大剂量激素及对症治疗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翠, 胡喜梅, 张娟, 等.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国全科医学, 2014(17):2020-2023.
[2] 荣霞, 刘毅, 黄向阳,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肠道病变3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5, 19(4):238-241.
[3] 黄鹤, 田昭涛, 崔云亮,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肠系膜血管炎、假性肠梗阻.临床误诊误治, 2015, 28(12):20-22.
[4] 陶志虎, 吕冬宁, 谢永祥,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分析.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6): 32-34.
[5] 林志谦, 许建荣, 华佳,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胃肠血管炎的腹部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5):768-771.
[6] 陈珊宇, 徐建华, 帅宗文, 等.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30例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2):136-139.
[7] 石哲群, 佟胜全, 沈春瑾,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肠系膜血管炎5例临床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5):601.
[8] 李中艳, 曾芙蓉, 洪小平,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9例临床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2014(8):917-919.
[9] 王颖芳, 朱小春, 杜红卫, 等. 狼疮致肠系膜血管炎26例临床分析. 临床荟萃, 2012, 27(16):1426-1428.
[10] 唐博謇, 沈敏, 陈华.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度肠系膜血管炎及心肌受累一例. 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21):1509.
[11] 刘东武, 汲泓, 高明利.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1例. 辽宁中医杂志, 2010(S1):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