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齐敏 徐大勇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以及35例发热但无惊厥的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惊厥发生于24h内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于24-48h患儿。发作形式最为常见的全身性;分析惊厥发作的原因为高热,患儿的体温均高于38.5℃。高热惊厥患儿的血钠、血糖水平与发热无惊厥患儿差异显著。40例高热惊厥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分析高热惊厥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对于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相当重要。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表现
小儿高热惊厥为一种常见的危重症,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可能会伤及神经系统,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健康。本研究分析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析我院住院部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7个月-5岁,平均(2.10±0.13)岁。高热惊厥发病原因:急疹7例,肺炎11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肠道感染7例。惊厥类型单纯性高热惊厥36例,复杂性高热惊厥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35例发热但无惊厥患儿,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2 观察方法
详细统计本次研究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发热情况、惊厥分类、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
1.3 治疗方法
首先,保持呼吸道顺畅,患儿取平卧体位,头向一侧偏,若有必要可给予患儿实施吸痰处理;采用35%-50%酒精分别擦拭四肢、颈部或采用冰袋放置在腹股沟、腋、颈、枕后以及额头等部位;采取措施控制惊厥,给予患儿静脉推注地西泮0.5-1.0mg/(次·kg),速度为每分钟1mg,控制总量小于10mg或给予患儿采用苯巴比妥8-10mg/(次·kg);患儿吸入足量的氧气,可减少因低氧而造成的脑损伤。
1.4 疗效判定
显著改善:治疗10mm后抽搐停止,40min后体温下降1-2℃或恢复到正常;改善:治疗10min后抽搐情况改善,40min后体温有所下降但下降不到1℃;无效:治疗10min后抽搐未停止或加重,40min后体温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计数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U检验。
2 结果
2.1 40例高热惊厥患儿情况
40例患儿惊厥发作时间<24h 36例(90.0),24-48h 4例(10.0%);发作形式为全身性38例(95.0%),部分性2例(5.0%);体温为38.5-39.5℃33例(82.5%),39.5℃以上7例(7.5)。经分析惊厥发生于24h内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于24-48h患儿(P<0.05)。发作形式最为常见的全身性;患儿的体温均高于38.5℃。
2.2 比较两组患儿的客观指标
高热惊厥患儿血钠(136.1±2.59)mmol/L,血钾(4.31±0.29)mmol/L血糖(6.95±0.34)mmol/L;发热但无惊厥患儿血钠(140.6±2.48)mmol/L,
血钾(4.35±0.25)mmol/L血糖(4.13±0.38)mmol/L;对比可知高热惊厥患儿的血钠以及血糖水平与发热但无惊厥患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血钾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3 治疗效果
40例高热惊厥患儿治疗后,显著改善26例,改善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
3 讨论
高热惊厥为儿科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因患儿的神经功能未发育完善,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极易导致高热惊厥发生。惊厥发生后患儿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合并意识障碍。若频繁发作,会诱发严重的后遗症或危及患儿生命。研究表明,患儿惊厥发作的主要原因为高热,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患儿体温均高于38.5℃。因此重视做好患儿体温的监测,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惊厥发生,是相当重要的。高热惊厥患儿的血糖水平高于发热无惊厥患儿,但血钠水平均低于发热无惊厥患儿,但两组患儿的血钾对比无明显差异。分析主要是因高热惊厥多会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钠泵功能失调,导致钠离子大量流失,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钠血症。机体同时处于缺氧以及惊厥应激环境下,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明显增加,相应导致集合管回收水分增加,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分析血糖升高原因是因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以及交感神经刺激增加糖原分解,加上胰岛素分泌以及释放,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顺畅呼吸道,采取措施控制惊厥,给氧以及对症治疗。给予40例高热惊厥患儿治疗后,治疗有效率为92.5%。
综上所述,小儿高热惊厥会伤及患儿的脑神经,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重视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改善,可有效减少小儿高热惊厥发生,提高患儿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