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山 陈金贵
摘 要:问题意识直接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問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彰显物理核心能力,激励学生探索创新,展现学科优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发现问题;问题意识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 [1 ]。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
1 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在细思慢品中发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需要时间,透过表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需要时间,况且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现实现象的对比从而形成质疑也同样需要时间,学生对问题的组织和描述更需要时间。所以,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缓教学节奏,留足空间让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和质疑。
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教师往往播放飞机投弹视频创设情境。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利用暂停的方式,将从飞机上扔下的3个炸弹和飞机的画面定格在投影屏幕上。让学生结合平抛运动的有关规律,对炸弹的运动情况进行思索。同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进行引导:从画面上看,3个炸弹都处在飞机的正下方,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预测一下炸弹的后续运动情况吗?接着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分享交流。教师适当地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在细思慢品中思考并给出了一系列问题:飞机的运动形式有什么特点?炸弹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炸弹在空中的运动类型属于什么?炸弹在地面的落点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一系列的问题油然而生,说明学生对平抛运动模型趋于全面的理解,在模型的分析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对有关平抛运动的规律认识更加透彻。
物理核心素养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以问题成为自我构建认知的纽带,通过问题展现新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在细思慢品中进行思考,形成质疑,实现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我质疑中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让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观察、分析、猜想、归纳,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2 ]。
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一条河边,采药师想要到对岸的山上去采药,由于河水较急也没有桥,他选择划船渡河,划船时船头朝着正对岸。采药师能顺利到达正对岸吗?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对小船的运动情境进行思考,在不断的分析中梳理知识,发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发现并提出问题质疑:在流动的河水中划船到达对岸与在静水中划船到达对岸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与水流速度是否有关?与船头指向是否有关?小船如何渡河用时最短?怎样渡河位移最小?在流动的河水中,是否应该考虑阻力会随着船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船渡河,何种情况时间不变?何种情况位移不变 [2 ]?问题就源源不断的被发现并提出。
问题情境的设置,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以问题串形式展示出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源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拓宽学习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性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知识。这种以物理课程的知识教学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真正体现双主体作用。
如在“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①先在实验台上放上钩码盒、小车、长木板,请学生思考怎样能得到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探究小组中有通过预习的同学可能会给出答案)②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一试身手)③通过实验能够得出哪些规律?(操作能力强、观察能力强的同学上场了)④总结加速度、受力、物体质量三者的关系,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规律总结,所以在接下来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对于定律表达的公式F=ma,可以循序渐进提出几个问题:公式F=ma中物体的加速度和力、质量在数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不是单独一个力,而是几个力,那么F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合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具有同一性、独立性和瞬时性?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进行探索,在自主、合作、体验中探究问题,拓宽学习途径,从而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把握知识精髓。
科学探究不仅起始于问题,而且每个环节都可能提出新问题,正是问题推动着探究,问题的深入也就意味着研究的深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科学探究灵魂的缔造!
4 提升思维深度,让学生在自我拓展中挖掘问题
学生问题的提出往往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只要教师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思维深度,从而使得他们的认识向纵深方向发展。
如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示波管内电子的运动过程之后,给出问题:一带电粒子沿水平方向射入两水平放置的平行带电金属板所产生的电场中,请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画出粒子的受力示意图,动手推导并求出粒子运动的加速度后,问题由此产生:此类运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此运动与以前所学的什么运动类似,这两种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展开深入的相互交流讨论,联想到类比法研究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拓展中挖掘问题,懂得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粒子的运动,类比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建立数学坐标系,列出运动学方程,探寻了物理规律本质,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以问题引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自我拓展,不断学到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切实保护学生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找到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成建,王善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物理通报,2006(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