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健岚
摘 要 功利主义自古就是各家学派重点关注的思想,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以叶适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对比研究是重新对中西功利主义思想的疏导,也是中西伦理思想的一次碰撞。二者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稳定了社会思想秩序,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亦为中西方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倡导。
关键词 叶适 密尔 功利主义
Abstract Utilitarianism is the thought ancient schools focus on, whether in the east or in the West have become the master of utilitarianism, the leaf and mill's utilitarianism comparative study is to ease Western utilitarianism, a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thics. The two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tarianism ideological weapon, but als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stable social order,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their utilitarianism thought also are commonly accepted in western society and advocate.
Keywords Ye Shi; Mill; utilitarianism
在東方,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义利之辩就已经开始,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重利轻义,法家主张重利去义,宋明道学是儒家义利观的集大成者,而以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则是南宋功利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做出了新的解释。在西方,在英国,功利主义思想萌芽于十七世纪第一、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而功利主义伦理学派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密尔作为使用“功利主义”一词来命名这一理论的第一人,他通过对边沁理论的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开始从初创时期走向鼎盛时期。研究对比叶适和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是中西伦理思想的一次碰撞。
1 两种功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结束了唐末、五代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在相对统一、稳定的社会基础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央集权专制更加完善,官僚大地主的特权也得到无限制的发展,以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官僚大地主阶级与中小地主阶级矛盾为主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外族入侵,民族矛盾也迅速显现出来。到了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时期,农业、工业、手工业日趋发达,出现大量的作坊和雇工。商品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经营商品的中小地主也随之出现。叶适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和学习于永嘉,这一时期的南宋永嘉,由于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带来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品市场十分活跃,当时永嘉已是东南地区重要的工商贸易城市,这使得叶适认识到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随着东南新的政治中心的形成,中原学者纷纷南迁,形成各种学派,为永嘉之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围。南宋中原沦陷,宋朝半壁江山时刻有灭亡危险,永嘉学派的志士们也都受到民族危亡的震撼,忧国忧民思想也随之出现。他们反对与金苟安求和,主张复仇和收复故土;反对空谈义理,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认真的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政治态度、思想方法和观念都与程朱道学彻底决裂。作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的叶适,其功利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生产力迅速的提高,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进入了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政治对抗的状态。社会矛盾倍加凸现,工业资产阶级一方面要与封建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阶级进行统治权的争夺,另一方面又要与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密尔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工业和商业资本家们只关心肮脏的利润和自我的享乐,全然不顾无产阶级的死活。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最大幸福原则”变成了统治者的诡计,成了剥削无产阶级的“合理”依据。这时的密尔,其基本的立场虽然站在了资产阶级一边,但是作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思想家,受无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对于无产阶级的一些合理要求,密尔也是持支持的态度。边沁功利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自由辩护的工具,密尔看到了其局限性,为此密尔在继承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了功利主义,密尔功利主义由此诞生。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在继承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同时也力求通过修正后的功利主义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就两种功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对比。叶适功利主义和密尔功利主义产生相距近700年,两种功利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都是处在当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有所不同的是叶适所处的南宋仍然是处于封建统治的状态,商品经济之所以发展是因为社会处于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时期。而密尔所处的英国已经从封建贵族统治变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统治,其工业革命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对比之下,两种功利主义也都是为当时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密尔的功利主义也是为当时占统治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服务。
2 两种功利主义的系统性对比
在两种功利主义的系统性上,密尔的功利主义较之叶适的功利主义更加具有系统性,在继承和发展边沁思想后,密尔使功利主义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也更加具有鲜明的学派特征,为功利主义学派在西方思想界的形成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功利主义的研究,成功的在伦理层面上为它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打下了基础。相比较而言,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相对粗糙,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提出了一种关于功利思想的观点,以及通过这种功利观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但最终没能在中国形成功利主义学派。
3 两种功利主义的哲学观对比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唯物主义天道观也是他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叶适认为,在天地万事万物之间,有物就有道,物为事物而道是指事物的内在规律。物是有限的,但道却是无限的,不懂得事物的规律就不能全面概括各种事物,不了解事物也就不可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对于国家治理的问题,运用天道观,叶适认为,治理天下需要运用事物的规律来进行,国家治理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合乎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事物规律既然存在于事物之中,治理天下之事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他说:“盖世之治、道之行,而事之合乎道,世之乱,道之废,而事之悖乎道,皆其理之固然。”①也就是作为国家的治理者,追求功利,从治国的本质上来说是符合其原则的,进而得知功利主义是合乎规律的。
密尔的功利主義思想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它关注的范围既包括对人的道德本性、行为判断和价值经验的研究,同时也包括对利益、权利以及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的研究。密尔功利主义的研究融入在整个社会体系之中。
总之,叶适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功利主义思想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天道观。同样,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解释道德的本质,也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4 两种功利主义的本质内容对比
叶适反对理学将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反对理学所倡导的“以义抑利”,但是,叶适并不是全盘否定理学的必要性,而是主张理论和实效相互结合。义和利之辩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利,叶适反对当时道学和心学空谈义理和心性,而是希望把义和利、理和欲统一起来。叶适认为,要计较利的害处,就远离这种害处,并且认识到害处和想远离这种害处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的本性,只要在一定的度之内就可以了,不必因为有害处而拒绝和抵制利益。这无疑也是对传统的儒家的义利观的深刻的批判。叶适还认为利和义并不矛盾,应该把仁义作为利益的基础,而不是把仁义放在利益的前面,或者是用仁义的范围来限制利益的要求,他主张把义理和功利相互结合,做到义利统一,与此同时,叶适还主张结合事功来讲义理。
何为功利主义?密尔这样说道:“承认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掉快乐。”②密尔认为功利主义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个人的幸福,二是社会的幸福,三是道德对幸福的影响。
功利即快乐自身和痛苦的消除,对于个人而言幸福就是追求快乐,去除痛苦,所以功利与幸福是可以相互对换的。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密尔认为,幸福包含着人对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人出于本性的需要和对欲望的追求,如健康身体和快乐生活;二是人在社会思想灌输后所需要的追求,如追求名利。在密尔看来,功利和快乐并没有相互的对立和排斥,追求功利即是对快乐自身和痛苦的消除。通过这一观点反驳了一些反功利主义者所认为的功利是与快乐相反,且功利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取决于快乐的恶意观点。人类的生活哲学表明,做每一件事情,如果带来的是快乐则是善,且快乐越多行为越善;如果带来的是痛苦则是恶的,且痛苦越多行为越恶。在密尔看来,“所谓幸福,就是能增进快乐和避免痛苦,不幸就是痛苦和不快乐。快乐之所以幸福,就是因为它能使人满足一定的欲望,因而能够使人感到幸福。”③人类总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这正好印证了功利主义主张快乐就是幸福和善。密尔强调的快乐不仅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更有质的差别,“快乐不仅有量的不同,还有质的差别,除了兽性的快乐外,人的快乐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与其做满足的猪,不如做匮乏的人。”④密尔认为在生活中,许多人往往能够感觉到快乐的量的差别,但却难以区分出质的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类人缺乏足够关于“量”和“质”的判断经验。选择高级快乐的人是因为他知道与其它快乐相比较这种快乐在质方面是优越的。
就两种功利主义而言,叶适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利益,他从人追求利益的角度来展开对功利观的描述,并分析了义和利的关系;而密尔的功利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幸福观,并且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是围绕着幸福观来展开,密尔通过对幸福观系统的分析,展示了功利主义的本质内容。
5 两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对比
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以利和义”。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把功利和仁义统一起来,他以辨证的观点看待义和利的关系,他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矛盾纷纭交错而构成的,义和利也是一样,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叶适重视实际的功利,反对空谈仁义,叶适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尔。”⑤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否则仁义就会成为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谈,如果脱离功利谈仁义,道德就会变成空洞无物的东西。
“美德能增进幸福,功利主义不排斥美德。美德与金钱、权力、名望一样,都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虽是手段,亦可追求。”⑥在密尔看来,追求美德完全符合功利原则,人们为了美德而求美德,人们追求美德是因为它能增进快乐和幸福的缘故,且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功利。与此同时,密尔指出,金钱、权力、名望也是可以追求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也可以增进幸福,尽管这些东西只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但密尔也指出,金钱、权力、名望虽然能够使个人产生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更应该提倡美德,因为美德更能增进社会公共幸福,社会应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两种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具有相似的观点,叶适的功利主义主张把道义和功利结合起来,反对将道义和功利对立起来,认为道义只有通过功利表现出来才不会成为空虚的东西。密尔的功利主义则认为美德能够增进幸福,功利主义并不排斥美德,而且美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幸福,即整个社会的利益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叶适认为道义、仁义应该作为获得功利的基础,而密尔则认为美德是追求功利的手段,且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功利。
6 两种功利主义关于个人、社会与功利的关系对比
理和欲是叶适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也是他的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在理和欲的问题上,叶适与朱程对立。在自然物欲论中,叶适批判了理学将“性”与“欲”、“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说法。叶适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但不生耳,生即动,何有于静?以性为静,以物为欲,尊性而贱欲,相去几何?”⑦叶适批驳了脱离自然物欲的“天之性”的观点,认为人对于物的欲的追求是出于人的自然的本性,并非卑贱可耻的。与此同时,叶适还认为物本身并不会自发地为人所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人对物进行改造,通过智慧和劳动使物为人所用,这一过程也正印证了人天生已经具备物欲的追求,同时驳斥了把人追求物质利益看成是违背人性的罪恶的观点。这也正是叶适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叶适在认同物欲追求作为人的本性的同时也认为对物欲应该有所限制,不应该任其发展。叶适以物欲是否超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思想为区分善恶的基本标准。叶适认为有私欲但只是想而没有付诸行动,这样的人具有上等的道德思想;有私欲,而且付诸行动,但是在道德规范之内,这样的人的道德思想较之上等略低;有私欲,而且付诸于行动,但是没有在道德规范之内,但能改过自新的人道德思想又略低一些;至于那些置道德于不顾者,这样的人只有通过刑罚来处置。叶适的观点在继承儒家一些传统观点的同时,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物欲的基础之上。
功利主义倡导社会最大幸福原则,要求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注他人的利益,促進社会公共幸福最大化。功利主义者虽然以幸福为判断行为合理的标准,但功利主义者所倡导的幸福不仅仅是指个人的幸福,而是指社会公众的幸福,功利主义要求每一个人对待他人的幸福要像对待自己的幸福一样公平。为此,在当时,密尔提出:“实现功利主义道德理想的两个条件,第一,法律和社会组织应该促进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调和;第二,加强社会教育和舆论的影响。”⑧密尔认为,主张个人必须关心他人的幸福,但却不赞同不能增加社会幸福总量的牺牲,凡是自我牺牲实际上都有功利的目的,人之所以牺牲自我的幸福,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从功利主义幸福观来说,舍己救人是有目的的,其根本目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密尔认为:“在不增加或不趋向增加幸福的总量的牺牲,那么功利主义看来是浪费的。”功利主义承认牺牲自己的幸福来增进别人的幸福是最高的美德,但却反对不必要的牺牲。
研究密尔的功利主义就不能不提及边沁,因为密尔的功利主义体系是在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由于内容不够成熟和完善,曾经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界非难的对象,密尔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把该学说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修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认识快乐的问题。边沁曾提出,一切快乐,无论其来源如何,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分。而密尔不仅认为快乐有量的差别,更有质的区分。密尔认为快乐有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之分,即理性、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快乐要比感观和肉体的快乐高级。密尔曾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好。”⑨密尔认为,一个人无论获得多少量的快乐,他要追求的仍然只有高级的快乐,只有高级快乐才能给人真正的幸福。
二是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问题。针对边沁个人幸福和快乐至上的原则,密尔提出,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应当以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为前提,一个人处于社会之中,他必然和其他社会成员形成社会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在社会公共幸福中体现。社会公共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肯定的承认,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是善的,功利主义判断对错的标准不是行动者自身的幸福而是公众的幸福。”⑩
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的修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尔的功利主义强调了人的社会性质,体现了社会公共福利,适应了当时阶级的需求,并被当今西方社会所认同和倡导。
在个人、社会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叶适希望把义和利、理和欲统一起来,叶适认为人对于物欲和功利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然反映,并不是下贱、可耻的事情,但是叶适也提出,个人对于物欲和功利的追求应该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能超出道德的范围,也就是说个人对于物欲的追求不能破坏社会的利益,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线。而密尔也具有相似的观点,密尔认为人类追求幸福和快乐是出于人的本性,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追求功利并不与人的本性相抵触,也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同样的,密尔也认为,个人追求幸福快乐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但密尔并没有明确的用道德来进行规范,只是认为个人追求幸福和快乐应该以不破坏公共幸福为限度,同时提倡人们在追求幸福快乐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共幸福,因为公共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7 叶适与密尔的政治主张对比
功利思想作为叶适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他的政治思想指明了方向,在叶适的政治思想中均可见功利主义思想的烙印。作为叶适功利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在叶适“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中,他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叶适说:“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重而兵疆,则所为而必众,所欲而必遂。”豘为此国家应该减轻赋役,减免苛捐杂税等负担,同时整顿国家政策的积弊,节约国家的各项开支,维持国家的统治,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在叶适的功利思想中,通过各项措施使人民获利,维持民众的生存条件,则国家稳定。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叶适的功利思想正式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在叶适(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36页)本末并兴的思想中,叶适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土、农、工、商四个方面的作用,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叶适通过分权的政治思想进一步倡导了他的功利主义思想。叶适认为分权制衡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国君个人集权是造成国家祸害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权制衡,使地方得到适当的权力,同时又由国君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最终使得中央与地方达到比较稳定局面。
密尔的政治思想集中探讨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和自由主义哲学,他在《代议制政府》一书中集中探讨和研究理想的政府形式,他认为政府的形式应该由人来制定、改进和选择。而在其《论自由》一书中,密尔紧紧围绕着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来探讨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
在政治主张对比中,叶适的政治主张中更多的融入了功利主义思想,而相比较而言密尔在其政治主张中很少出现功利主义的影子,但密尔作为功利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政治理念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通观全文,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继承并总结了宋代功利主义思想,成为宋代功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叶适的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他的思想里面并没有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而且他在倡导功利主义的同时也没有摆脱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而密尔继承和发展了边沁功利主义,把功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功利主义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同时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稳定了社会思想秩序,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功利主义思想亦为当代西方社会所普遍认同和倡导。同样,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存在着不足,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成为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工具,而功利主义伦理学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解释,需要功利主义者为其进行发展和修正。
注释
① 习学记言序目.卷九.
② 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7.
③⑧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85,392.
④⑥ 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23,427.
⑤ 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
⑦ 习学记言序目.卷八.
⑨ 密尔.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1962:10.
⑩ 密尔.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1962:11.
豘 水心别集.卷之二.民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