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问题背后的问题

2017-03-13 14:49魏勇刚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负性成人幼儿教师

魏勇刚

有人说,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此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的确形象鲜明地阐明了情绪在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中的动机作用。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常常充满了情绪色彩。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有切身的体会。尤其是,当幼儿处于情绪问题状态的时候,这种体会更为深刻。所谓情绪问题,是指因需要得不到滿足、不当刺激呈现或强制性规则要求等原因引发的负性情绪体验,如愤怒、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其外在的表现通常是哭闹或缄默等。当面对幼儿的情绪问题时,我们常常不知所措或者简单粗暴处理,最终非但没有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反而使得其负性情绪体验更为严重,同时也使得我们成人自己也因此而卷入情绪问题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这是令许多幼儿教师和家长甚感头痛的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还得从探清该问题得以存在的原因开始,即弄清楚问题背后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其实,对于每一位有孩子且亲自哺养和照料他们的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讲,我们原本是很有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经验的。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因环境不适或者需要诉求而致的哭闹情绪。不得不承认,与幼儿相比,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新生宝宝的哭闹似乎更能容忍,也更有耐心去应对,而且是幸福地享受着这种情绪回应的过程。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们成人的这种容忍与耐心似乎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根本容不得孩子的一丁点哭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难道是我们对孩子的那份关爱与情感淡化了吗?孩子的成长与时间的消蚀,以及生活的繁琐与工作的烦扰,或许会使我们逐渐淡忘或磨灭了初得孩子时的那份幸福与耐心,也就是“忘了初心,不得始终”。这或许是一种可能的解释。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父母存在,但这种解释估计很多人是不会愿意去承认的。

另外还有一种应该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解释,那就是,我们认为孩子逐渐长大了,自然就应该学会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应该表现出随意哭闹等情绪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化的预期观。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观点与信念。至少,我们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这一内容可以反推出我们成人的这种认知与期望。我们都期冀孩子能够通过他人和自己的调节和控制,使其情绪处于一种安定愉快的积极状态。但非常遗憾,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我们可能高估了幼儿的这种情绪调控能力。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情况是,80%以上的幼儿都会表现出哭闹等情绪问题。既然绝大部分幼儿都会表现出这种我们所说的情绪问题,按照常模参照下的问题划分标准,这应该是属于幼儿阶段的正常现象,而非问题现象。也就是说,幼儿表现出来的哭闹等情绪问题,估计不是幼儿自身的问题,而应该是我们成人的问题。或许是我们不懂得幼儿情绪表达背后的心理需求,也或许是我们的期望和要求不合理。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的情绪本身是带有双重属性的,即自然性的情绪体验与社会性的情绪表达。前面提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目标2“情绪安定愉快”,里面的许多内容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属于社会领域的范畴。如果从健康层面去解读情绪,它应该是因需而生、随意表达与自由宣泄。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表达与释放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从社会层面去解读情绪,它却似乎是因需而生、条件性表达与有限性宣泄。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其表达与释放却要考虑社会期望与文化规则的赞许与禁忌。正是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得情绪问题异常复杂,不能简单处理。

总之,幼儿情绪问题的背后,既可能有我们的耐心与关爱不足的问题,也可能有我们对孩子的身心诉求的评估与回应不当的问题,还可能有我们的期冀与要求过于苛严的问题。当幼儿出现所谓的情绪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新生宝宝那样耐心地去解读和评估其身心需求,给予恰当满足和积极疏导,许多问题也就不再会是问题了。

猜你喜欢
负性成人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成人不自在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Un rite de passage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含2,3,5,6-四氟亚苯基负性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