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学校德育创新实践路径

2017-03-12 14:17:53
林区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郑州 451191)

新环境下学校德育创新实践路径

陈冬仿

(河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郑州 451191)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道德风险经常出现,为教育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多元的道德理论与价值观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信念、理想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学校的作用是教书育人,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情操,怎样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是每位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学校创新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学校;德育工作;创新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观念、新思维冲击着人们的头脑。面对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科技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道德也面临着理想消沉、道德沦丧与困惑等考验,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正视价值多元与社会开放的现实,全面认识道德冲击并寻求解决之道,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下认清是非,作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学校教育不能再使用老办法,要了解现实发展,开拓思想、扩大视野,分析与总结经验,为德育工作研究出新举措与新思想,以德育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一、新环境下学校创新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创新包括三层内涵:加强不完善与薄弱环节;以原来成就为前提的总结与提高;创造、更新出全新的东西和事物。就此意义而言,德育创新是改革、开拓、完善、加强,既继承传统也重视创新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让创新更加深入、持久。

1.德育是科学的一个门类,创新为其赋予更多活力

德育以人为工作对象,其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不能像解答数理化问题似的一成不变。然而,学校长期建立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教师说学生信服的模式,不符合新环境下科学发展观与德育工作要求,丧失了教育应有的活力与生机。

2.新环境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

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推动德育发展的意见,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获得更多内涵。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完善与提高学生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新时期的多样化信息途径、多元化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失范、学校过于重视升学和成绩等,让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3.创新德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我国以建立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主题与理念。教育可以有效把握时代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所以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另外,我国经济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等都出现很大变化,对人力资源提出新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也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确保毕业后能够为有效体现自身的修养与才华,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并适应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多重需要。

二、新环境下学校创新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学生是国家未来和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培养思想道德与综合素质兼备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要求与目标,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环节,属于基础性工作。新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新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最鲜明的特点。其不但可能在国际范围内将生产要素实现最佳配置,也能让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全球多元文化和多元经济影响到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让一部分国家意识较差的学生丧失对民族传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此社会环境下,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是特别必要与迫切的。

2.信息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网络科学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途径与传播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有益信息时,也夹杂很多有害内容。由于控制与管理有很大难度,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学校德育要重视引导、主动出击、体现优势、趋利避害,以正面、积极的宣传影响学生思想,让他们既具有求知与得到信息的能力,也具有鉴别、筛选的能力,吸收优秀知识,摒弃不良文化。

3.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产生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出现的多元价值体系挑战着传统文化体系。现实发展提醒我们,必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而学校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需要应对更多严峻的问题。另外,科技发展有效增强了人类控制自身与自然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科技既为社会造福,也带来很多问题。工业发展导致空气与水受到污染;克隆技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引发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计算机犯罪的威胁。我们需要以道德力量约束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塑造、培养具有道德责任感的青少年。

三、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拥有高尚人格、优秀政治素质的有力保障。虽然学校认识到创新德育的作用,但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影响,现阶段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没有达到德育规划的目标,阻碍了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思想落后

多年来由于受教育评价体系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正确认识,学校以抓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学生成绩为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认为德育工作只是政治老师、班主任、教导处的事。尽管学校在各种会议上不断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抓而不紧、时有时无,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甚至学生自己认为只要行为不违法,能够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此种思想影响德育工作,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缺乏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

目前很多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但又不想被束缚,出现顶撞教师和父母、藐视权威的现象,而面临真正困难时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学校按照学生特点来规划与实施德育工作,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管理。长期如此,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不利于其创造能力的培养。

3.德育方式陈旧

大部分学校与教师认可“5<2”的德育效能方式,指出五天在校的德育影响低于周末休息的社会影响。因为学校与教师始终位于社会舆论前沿,所以,很多学校为稳定发展而减少学生集体活动,尽管有效维护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发展、降低风险概率,但却导致学校德育方式单一陈旧,通常制定“禁止”“不许”等生硬的规章制度,其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听话的好学生、好孩子,不重视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也没培养好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没有体现德育应有的效果。

4.德育教师水平有限

学校德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学习质量有重大影响。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缺乏较强的德育理论水平,难以及时了解、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发展与态度定位,对学生教育实效性有直接影响。

四、新环境下学校创新德育工作的实践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是落实以德治国政策的基础,是实施道德建设纲要的基本保证。正视新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面对的挑战,分析学校情况,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思想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学校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将学生当作道德主体进行培养。学校领导与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教育理念落实在各个环节中。学校德育工作要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变成开放式教育。德育的创新实践是主体化、发展性、开放性教育。教师要让学生获得自主权利,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让思想更加成熟。学校德育不但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将此社会要求向学生自我要求方向转化。每一种教育都要先成为自我教育而后才能实现教育目标。挖掘自我教育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全面发展。学校德育要选择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行为训练与理性教育、自动化习惯与理想化信念相结合,借助学生自我内化过程提高其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

2.建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素质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按照学生发展要求,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以激发本性、陶冶情操为重要使命,其需要解决人类如何存在和人生怎样度过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怎么做人。道德人格、思想品质要比得到知识、训练谋生方法、培养竞争能力更加重要。学校德育工作要实施全员育人计划,不只是教导处、团队、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事,也是学校所有教职工、各部门的事。学校要全过程、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并借助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构建每个人都是德育教师的思想,让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管理、教育,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3.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是教育的内涵,缺少个性就不会有创造性,也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追求,因材、因人、因势施教,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德育改革与创新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转变传统一把尺衡量学生的陈旧模式,为学生发展个性营造优秀的空间环境。缺少个性发展则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中,教育部门、学校、教师要按照学生年龄、文化程度、思想状况的不同,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活动、竞赛活动、主题活动,让他们在适合的环境与活动中,全面体现自己的潜能与特长,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德育目标。

结语

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学校创新德育要分析、认识学生,建立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德育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重视教育的创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点,扩大德育途径,铺设教育网络,建立学校德育创新的新格局,掌握学生思想变化与发展情况,体现学生主体性,进而有效增强教育的体验性与实效性。

[1]石军.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65—70.

[2]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学周刊,2016,(25):14—15.

[3]孙先亮.德育回归学生主体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4,(19):38—42.

[4]孙立军.学校德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途径探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34—36.

[5]王立湖.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2):310.

CollegeMoralEducationInnovationPracticePathunderNewEnvironment

CHEN Dong-fang

(Department of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eory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China)

In the new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al hazard often appears, which brings many negative effects to education. Diverse moral theory and the value idea will cause severe impact on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moral ideas,beliefs,ideals and establish right values,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The role of school is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educate people. How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the good moral quality,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good moral sentiment, and how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better in the new environment is the problem of each educational man to think about. Therefor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imperative and has a long way to go .

college;moral education;innovation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0.002

G711

A

1008-6714(2017)10-0004-03

2017-06-06

陈冬仿(1978—),女,河南西平人,讲师,博士,从事社会史、社会问题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