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商史料的整理及其英译的思考

2017-03-11 03:02张文静易永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意译英译史料

张文静 易永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引言

“广西合浦县是我国汉代南海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和主港(何成学,2016)”,也是桂商的发源地。桂商代表了历代广西商人的血脉,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有关桂商历史文化变迁的文本严重匮乏,对其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面临很多困难,与其相关的外宣材料更是欠完善。本文从桂商史料搜集的现状、成因,史料收集的途径、史料的整理与选择的角度对史料进行研究,提出了桂商史料搜集整理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并试图探索史料搜集、整理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至于史料的英译,本文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在桂商史料英译中的运用,以期为史料英译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促进桂商史料外宣文本的形成与推广。

1 桂商史料搜集、整理的现状

1.1 桂商史料搜集、整理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与邻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东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东盟国家不仅是广西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广西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徐晨雪,2017)。”这极大地提升了广西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为桂商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催生了新一代广西商人,曾经沉默的桂商,如今已开始活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桂籍区外、境外企业已发展至数万家,分布在金融、科技、制造业、生物工程等重要领域,新时代背景下的桂商已经成为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桂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广西—东盟的合作环境为桂商在国内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桂商史料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

桂商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今天的广西合浦县是其始发港,也是桂商的发源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下,广西的对外商贸不断走向繁荣,“到宋代已形成桂州、邕州、梧州和柳州四个商业中心,钦州成为广西的重要商埠(八桂论道:找寻桂商精神,2011)。”到明清时期,梧州已发展成为广西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07年成立了梧州商会,是广西最早的商会。由此可知,桂商的起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一个点,而是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各地对于桂商史料的记载各有侧重且独具地方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桂商史料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史料研究者对各地史料加以比对。

1.2 桂商史料搜集、整理的欠缺之处及成因

史料的时间跨度大。广西商业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从桂商发源之日到当代,时间跨度较大,当代人对桂商起源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桂商的一些原始信息与痕迹也会逐步淡化,甚至退出人们的视野,这无疑增加了史料搜集的难度。

史料的语言差异性。在桂商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而文字也就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任何一个时代、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和文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目前有关桂商历史变迁的文本相当匮乏,即使搜集到相关文本,语言和文字障碍也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不同的文字代表着不同文化,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不同文本语境、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中所代表的含义可能各不相同,研究者应怎样对其进行解读,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史料的信度与效度。从根本上讲,史料只能记载历史发生过的轨迹,只能对历史事实进行一定的诠释,并不能完全将历史记录下来甚至重现历史,因此史料的信度与效度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史料记录者的主观立场、思想倾向、个人能力、对史料的认知程度及所处的时代局限,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史料的真实客观性和完整性。史料搜集者在选取史料时,应关注它的信度与效度,进而获取真实的历史信息。

1.3 桂商史料搜集、整理的思考

1.3.1 桂商史料搜集、整理的途径

虽然桂商起源较早,关于其历史变迁的文本相当匮乏,但仍有少部分文献和文物记录了桂商的发展变迁,珍藏在档案史馆的文物与文献可信度较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搜集者可对档案史馆中的文献记载和文物进行考证,进而获取桂商的相关历史信息。在信息化与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障碍,使网络中的信息形成庞大的数据库,资源共享极为便利,许多珍藏文献已实现电子化,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搜集者的时间,提高了搜集效率。在史料搜集过程中,搜集者应充分利用数据库,使搜集到的史料更为丰富和全面。

广西独特的本土文化孕育了桂商,它的生存与发展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桂商历史悠久,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有一些建筑记录了桂商发展的痕迹。例如,搜集者可对桂商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商人故居进行实地考察,房屋的建筑布局,家居的摆放陈列,故居中的生活用品等都能折射出桂商生活的轨迹。搜集者也可去商会进行实地考察。商会是桂商的聚集地,也是其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商会中与贸易相关的实物都能反映桂商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桂商历史悠久,其“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的商业观薪火相传,在今天仍然适用。对几代桂商进行采访,是获取桂商史料的有效途径。桂商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每一位广西商人的成长史,作为桂商发展的亲身经历者,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是最直接的,也是与桂商联系最为密切的。搜集者可采访桂商的相关知情人士,他们虽然没有亲身参与桂商的建设与发展,但他们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提供桂商的相关信息。此外,搜集者可将从两种渠道获取的桂商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筛选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桂商奠定基础。

1.3.2 桂商史料整理与选择

1.3.2.1 史料的整理

搜集到的桂商史料都是最原始的材料,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者需对史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选择,使其形成一个条理清晰、系统完整的史料库,为桂商的研究建立完备的资料储备。

桂商史料的整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按史料性质整理。桂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文化环境,史料整理者可将史料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史料来源的界限,直接突出了史料的根本性质,使研究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研究所需的相关资料。

(2)按时间顺序整理。史料来源多样,对史实的记载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史料对发生过的历史进行直接记述,而有的史料则记载了人们对史实的相关评述。对于直接记述性史料,需考证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于评述性史料,需考证评述者所处的时代,将不同时代的观点加以区分。

(3)按地域分布整理。桂商发源于合浦县,但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地区,而是在广西多个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因此,搜集到的桂商史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将史料按地域进行分类,可凸显各地桂商的地域特色,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1.3.2.2 史料的选择

在对桂商史料进行整理后,对史料的选择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就史料内容而言,有些史料的内容完全相同,有些针对同一主题的史料稍有差异,而有些史料主题相同,内容却截然相反。针对完全相同的史料,应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其加以筛选,保留记录时间较早的史料;对于稍有差异或截然相反的史料,应查明存在差异的原因,保留正确的信息。就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言,有些史料是真实度较高的第一手史料,而有些史料则来自回忆录或他人转述。对于第一手资料,史料整理者可直接加以引用;对于回忆录或他人转述性史料,史料整理者应对其进一步加以考证,排除错误信息,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2 桂商史料英译的思考

Eugene A. Nida (1982) 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Nida, E. A.,2001)。”我国著名学者吕俊教授认为:“翻译其实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吕俊,侯向群,2005)。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而史料翻译则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跨文化传播,译者在对史料进行英译时,不仅要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更要实现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据此,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从文化层面与语言文字层面对桂商史料英译进行了双重解读。

2.1 直译法在桂商史料英译中的应用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谈到了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王文彦,2014)”。

直译,是指翻译时同时保留原文意义和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桂商史料英译中的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的语言规范和不产生歧义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民族特色的翻译方法。“直译的本质是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和句法上相对应(牛谷芳,2003)。”在语义对等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直译既能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能最大化地保留源语的含义。

翻译桂商史料时采用直译法能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意象、民族色彩和源语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将源语言文化传播到目的语世界,从而完成翻译活动文化交流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翻译的跨文化传播价值。桂商史料中有的内容含义比较简单,仅通过字面翻译便能使译文读者获得准确的理解,在此情况下采用直译法有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民族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更加了解原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

2.2 意译法在桂商史料英译中的应用

意译是指保留原文内容但舍弃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使用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来翻译源语, 但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结构(姚丽文,2009)。”就跨文化语言交际而言,意译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体系与源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意译不仅能体现不同语言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且能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汉英两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有时这种差异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戴俊玉,2010)”,将桂商史料翻译成英语文本时会出现形式和意义不可兼得或能直译但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的情况,此时译者应灵活变通,对原文进行意译,确保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翻译史料时,当不能用直译法解释其含义, 又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表达时,译者应以上下文语境为依托,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表达原文的含义,从而使译文通俗易懂。

2.3 直译加注法在桂商史料英译中的应用

“两种文化在认识世界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致使单纯的直译常常令读者产生困惑,译者有必要对一些概念作进一步的意义解释。因此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认知需要,译者有必要使用注释这种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作为直译的补充(许敏,王军平,2016)。”

桂商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源语读者之间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语言使用习惯,因而很容易理解史料中的文化内涵。但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这是一个闻所未闻、完全陌生的世界,对于那些带有中国特色及广西地方特色的表达,他们很难单纯地通过字面意思理解这些表达的真正内涵,因此,译者在进行桂商史料的英译时,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先直译,再对其加以补充说明,直译部分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象,注解部分解释特定表达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翻译方法不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还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文的特色文化内涵,即译文能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传达桂商文化。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桂商的历史渊源,简述了其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当代的发展史。从史料时间跨度、语言差异及史料的信度与效度三个方面分析了桂商史料搜集、整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桂商史料搜集的有效途径,即查阅档案、网络搜索、实地考察和人物采访。从史料性质、时间顺序及地域分布的角度探讨了桂商史料的整理方法并提出了史料选择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从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的角度对桂商史料文化层面的英译及语言文字层面的英译进行了解读。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不仅对桂商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英译有重要意义,为其他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英译及相关研究的开展也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1]何成学(He,CX)(2016).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及其思考.桂海论丛,32(02):108-112.

[2]徐晨雪(Xu,CX) (2017). 新媒体平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形象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以“聚焦广西”新媒体服务平台为例.视听,(11):25-26.

[3]八桂论道:找寻桂商精神.北京广西企业商会.2011

[4]杜维运(Du,WY)(2006). 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邵清(Shao,Q)(2016). 关注史料的效度和信度——以“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单元为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3):43-45.

[6]Nida, E. A.(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吕俊(Lv,J),侯向群(Hou,XQ).(2005). 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王文彦(Wang,WY)(2014). 文化视域中的汉语习语英译策略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06),151-153.

[9]牛谷芳(Niu,GF)(2003).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S1),40-43.

[10]姚丽文(Yao,LW)(2009). 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文歌曲汉译中的应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5),364-365.

[11]戴俊玉(Dai,JY)(2010). 基于汉英语言的牛马文化内涵之探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04),392-393+404.

[12]许敏(Xu,M),王军平(Wang,JP)(201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4(02),108-112.

猜你喜欢
意译英译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史料二则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