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敏
[摘要]“问题导向学习”始于问题、基于问题。在“导学”时,应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导游”。在“导思”时,应注重用情境性、整合性、开放性、支架性、对比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导答”时,教师要精简问题数量,精准表述问题,对学生精心理答和引导,并帮助学生做到精确表述。在“导评”时,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认真准备达标测验,并带领学生回到核心问题。
[关键词]问题导学;导思;导答;导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95-02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紧密相连的课程,其中包含着众多知识性、方法性、价值性问题。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样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此,高中政治课应该开展“问题导向学习”(以下简称“问题导学”),即让学习始于问题、基于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的核心、导向、动力和标准。
一、导学
问题导学的第一个环节或起点环节,应该是自主学习。学生以教科书内容为对象的学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以问题为主线,即让问题成为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导游”。为了让问题发挥“导学”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课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能够使学习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一目了然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要突出重难点,讲求效率;同时要防止片面性,避免只重知识乃至考点的倾向,体现政治课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核心问题的要求应清晰、简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对象、行为和结果。这样,才能使核心问题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发挥指针作用。
如,“市场配置资源”一框,可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置以下核心问题作为教和学的主线: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市场配置资源有哪些积极作用?②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怎样理解其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③市场秩序为什么重要?市场规则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哪些?怎样规范市场秩序?④你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规则的?(此问题指向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等核心素养。)
二、导思
教师呈现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要有利于驱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1.用情境性问题导思
为了使問题更好地激发和驱动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应该运用情境性问题,以较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持久的动力。这类问题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化理论为实际、化抽象为具象,便于学生进入问题、思考问题。
如,矛盾双方的关系,是教和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可从学生身处其中的师生关系入手,设置如下问题:①没有了学生这个角色,还有老师这个角色吗?师生之间构成教学和利益共同体吗?名师出高徒说明了什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吗?——引出矛盾的同一性。②师生之间有性质差异、行为差异和利益差异吗?师生之间有冲突吗?具体的师生关系会始终存在吗?——引出矛盾的斗争性。③学生会找一个在学科上跟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吗?——引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④一般情况下,我们班的老师会去批评他不任课的学生吗?——引出“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情境性问题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开启和深入。
2.用整合性问题导思
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挖掘、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进而构建知识体系。如,在组织学生复习《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教师可以“价格”为核心概念,引导学生通过“价格受什么因素制约同时又影响哪些方面”这一整合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以价格为核心,整合了价值、供求、消费、生产等内容的知识框架。
3.用开放性问题导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设计和运用确定性问题,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相对固定和明晰的知识:又要设计和运用开放性问题,以提高学习的挑战性和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组织“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引导他们从生产、价格、收入、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方面人手,对分散在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概述,从而帮助他们全面把握影响消费的因素。进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怎样提高消费水平”这一教科书上没有论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活用知识乃至创生知识的能力。
4.用支架性问题导思
复杂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通过呈现有序的下位问题,使学生获得思维的支架或阶梯,使他们跳一跳可以够得着。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为了体现知行统一的要求,也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一框教学中,教师可补充提出“怎样有效进行文化传播”这一问题。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教师可向他们提供五个思考支架:①应不应该主动传播?——传播意识要树立;②应该传播什么?——传播内容要精当;③应该由谁传播?——传播主体要选准:④应该通过哪些手段传播?——传播媒介要高效;⑤应该怎样传播?——传播方式要科学。
5.用对比性问题导思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设置对比性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和鉴别。如,在“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一框的教学中,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将时任美国国会批评为“效率最低”为背景,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对比性问题,以利于学生思辨和鉴别: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哪些因素导致了国会效率不高?在此基础上,请你谈谈对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理解。
三、导答
“问题导学”课堂不仅要导学、导思,还要导答,即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这不仅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充分地回答问题,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精简问题数量,给学生较为充裕的探究和整理思路的时间。二要精准表达问题,使学生一看问题便知道自己学习和探究的任务是什么。教师尤其要注意控制新课问题的难度和综合度,做到准确、简练、清晰。试想,如果学生连问题本身都看不明白,怎么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和回答呢?三要精心引导和理答。教师在引导时,教师要通过寻找学生在知识、方法或思路方面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将问题划大为小、化整为零引导学生;通过转换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在理答时,尽量不要催促学生、代替学生,不要随意地用语言或手势打断学生,更不能用嘲讽的语气或神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疑问。如,当一个学生说人大代表有监督权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他的想法,而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理答时要注重激励、引导、提升、追问、归纳。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四要帮助学生精确表述,即让学生将重要问题的答案完整而规范地说出来乃至写出来。
学习不仅要学进去,更要想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思考或简单叙说,缺少对思考的系统整理和规范表达,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肤浅、片面、零碎。所以他們缺少对思考的系统整理和规范表达。这一点对于政治课来说尤为明显。政治课的问题不同于理科的问题,不需经过一步步计算才能验证。政治课的情况常常是,学生在自己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得到一个思路,便觉得答案明晰了、问题解决了。殊不知,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会使学生失去锻炼和提高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机会。
四、导评
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学习、思考、解答后,效果究竟如何,需要检验。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因而,检验效果,仍然需要关注问题、回到问题。
第一,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问题探究和解决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指导,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和能力;必要时,教师还应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或策略。
第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向学生重新呈现本课的核心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问题导学中的“问题”,尤其是核心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指向标和驱动器,而目应该成为学生评价自己学习状况和效果的依据。
在利用核心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可将其改成以学生为主语的问句,以便于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仍以“市场配置资源”一框为例。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将其核心问题呈现如下:①你能理解市场是怎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吗?你能说出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吗?②你能记住并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吗?③你能理解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吗?你能列举出市场规则的形式和内容吗?你能记住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市场秩序吗?
第三,教师可运用达标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标测验题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突出核心问题和重点难点,数量要少而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拓展性。
(编辑:胡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