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石,是推进乡村平民教育的思想武器。虽然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积贫积弱、军阀混战的旧中国,但是对于当今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乡村义务教育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学校和社会之间要建立有效、有序的沟通渠道,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把传统的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就像陶行知形象地比喻那样,“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薄弱、城镇义务教育拥挤问题,生活教育理论正好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和解决角度。
第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符合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城乡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天然差别,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决定了城乡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适合城市学生的教学内容,农村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吃力,反之亦然。均衡发展要求义务教育教学内容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不应着意偏颇城乡任何一方。陶行知曾经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专为少数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办的,是个人升官发财的教育。当前,农村学生学业成绩不及城市学生,固然有教师、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许是一个隐秘的因素,需要教育部门认真加以探究。
第二,教育过程要与社会相联系。当前,由于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几乎都被围墙围成了教育的孤岛,绝大部分学校上课期间大门紧闭或有门卫严格把守,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校园和学生的安全,但也隔绝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割裂了作为社会一员的学生与生存环境的联系。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应该把社会当作学校,减少课堂的教学内容,鼓励城乡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等方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彼此交流。共同进步。
第三,实践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基本途径。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获取真理的重要手段,还是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毋庸讳言,如果仅仅坐在课堂里学习书本知识,在当前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城市学生。但是如果加入实践的因素,情况可能就会有所改变。陶行知说,教学是做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只有把做,也就是实践纳入到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避免“教人用脑不用手,理论和实际脱离,读书与生活脱离,说的与做的,学的与用的脱离”现象的发生。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十余年来,各级政府不遗余力,使均衡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公平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均衡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有效化解,又要面临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课题,同时,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以往的推进方法主要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经费、教师和校长资源、推行学区制办学和联盟学校等,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迫切要求在以往推进方法的基础上。补充、增加新的推进策略。形成新的推进方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这一方略的基本架构,即由义务教育外部硬件式推进转向与内部软件式——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革新——共同推进,这或许是未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