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珍
摘 要: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卷阅读理解的文章长度适中、语篇主题类型丰富、能力考查全面,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但也存在着生词量控制过低、语篇模态形式较为单一、阅读技能考点不够均衡等问题。而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着力解决好课内与课外、速度与准确度、文本理解与语言学习、专项微技能与综合训练之间的关系,努力顺应“新课标”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化。
关键词:阅读理解;命题特点;教学启示
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浙江省于2016年10月16日下午完成了英语新高考的首次考试。虽然英语新高考试卷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题型阅读理解题还是主要题型之一。在越来越强调阅读的今天,新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常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调整?笔者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和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卷阅读理解部分命题特点进行分析,思考其对今后高中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启示,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卷阅读理解命题特点分析
(一)文章长度
“考试说明”规定阅读理解第一节的文章总长度不少于800词,第二节七选五文章的长度约300词[1]5-6。本次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各短文的长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阅读理解第一节的文章总长度略超出800词,第二节不到300词,均达到“考试说明”规定的阅读材料总长度的要求,而且四篇短文的长度比较均衡。这也符合Alderson等学者提出的短文的长度以150~350词为宜的观点。
(二)生词量
这里的生词是指“考试说明”附录的词汇表中没有列出、该词的词根和词缀都未做要求,而且试卷中也没有标注该词的中文解释的词汇。以往高考要求学生能读懂生词量不超过3%的阅读文章,但此次“考试说明”没有对阅读文章的生词量做出具体的规定。笔者将阅读文章的生词量进行了统计(见表2)。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阅读文章中生词的特点,表2还列出了超纲词,即该词在“考试说明”的词汇表中没有列出,但词汇表中出现了该词的词根或词缀。
从表2可以看出,试卷中生词量远远低于3%的比例,而且有8处生词标注了中文意思,基本扫除了考生阅读中的生词障碍,有效控制了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在对超纲词进行统计时发现,阅读材料的超纲词远大于生词比重,除了slip在“考试说明”词汇表中标注的词性是名词,本卷中用作动词,属于词性转化现象之外,其他所有的超纲词都是派生词和复合词。考生在阅读测试时如能利用构词法知识推断生词词义,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中的词汇障碍,更好地理解所读材料。
(三)主题范围
“考试说明”规定,考生应能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1]2。“新课标”列出了高中英语课程内容标准的六个要素,即主题范围、语篇类型以及语篇所承载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主题指与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相关的某一范围展开的话题类别,大致划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首考卷阅读文章的主题范围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阅读文章选材广泛,兼顾三大主题范围,涉及做人与做事、环境与保护、科学与技术、生活与学习四大主题群。语篇选材主题广泛,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四篇阅读文章话题均贴近学生生活,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关环境与保护、科学与技术的两篇文章涉及一些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如carbon footprint,remote working等,考生可能不太熟悉,但一定程度的不熟悉有助于吸引考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力,而且还可以防止考生抛开阅读材料仅利用背景知识来回答问题。从文章大意可以看出,阅读文章体现了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极好的教育导向作用。
(四)语篇类型
“新课标”提出的语篇类型指的是多種模态形式语篇的不同文体形式。多种模态形式包括语言、图示、音乐、歌曲、视听等,不同文体形式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应用文等。首考卷中阅读文本的语篇类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语篇模态形式比较单一,除了第二节阅读文章是一篇非连续文本,里面以项目符号的方式呈现了成功度过青少年时光的三条建议,第一节三篇文章均是以语言文字呈现的单模态形式文本。但语篇的文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都有涉及,较好地考查了学生阅读各种文体形式语篇的能力。
(五)能力要求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阅读理解第一节重在考查学生理解总体和特定信息的能力,具体阅读技能包括: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第二节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语篇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1]5。“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语篇知识包括:记叙文、应用文、新闻报道等文体的语篇结构特征和语言特征;段首句、主题句、过渡句的位置与行文特征;语篇成分(如句子、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语篇中的显性连接和连贯手段;多模态语篇的呈现形式和手段的表意功能;等等。首考卷阅读理解的考点分布和能力要求见表5、表6。
从表5可以看出,第一节中有4道题考查学生获取事实性具体信息的能力。具体信息的答案比较容易获得,理解文中具体信息属于较低层次的阅读技能,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要求,40%的细节理解题决定了该卷阅读理解考查要求并不太高;第一节其余6道题均为判断推理题,没有设题对学生推断词义、理解主旨要义、篇章结构、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进行考查,考查不够全面均衡。第二节七选五阅读是浙江卷首次使用的新题型,从表6可以看出,对学生在语篇中理解行文特征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查。第31题根据项目符号的表意功能确定该句与下列段落在逻辑语义上是总分的次序关系,第34题根据前两段项目符号后的语言特点及后续句子中“they”的指代关系确定选项,第33题与下一句构成非常明显的概括与例证关系,第32和35题则指向语篇中信息组织方式的考查,新旧信息间会按照一定的承接关系进行布局推进。
二、教学启示和建议
通过对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卷阅读理解题部分的分析发现,该部分内容基本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体现“新课标”理念,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但也存在着生词量控制过低、语篇模态形式较为单一、阅读技能考点不够均衡等问题。据此,笔者认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坚持“考试说明”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考查要求,顺应“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课内外阅读的关系 促进多模态输入 拓宽阅读渠道
“新课标”要求修完选修课程I达到高考要求的学生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40分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周不少于2500词(选修I阶段不少于10万个词,必修阶段不少于4.5万个词)。“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模态输入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事实上,由于自然语言环境的缺失,学生为了满足个人阅读兴趣、获取公共信息或为完成某项生活任务而进行的自然阅读是很少的,多数是为了获取信息来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的大多是教育情境下的阅读,输入模态形式较为单一,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的连续文本居多,图表、标示、音乐、歌曲、视听等模态形式呈现的文本偏少,学生阅读面和阅读量普遍不足。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努力拓宽文本阅读渠道,平衡好必修选修课程和课内外阅读的关系,选修课程中可增加诗歌、小说、剧本等多种形式的文本内容,课外阅读可指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秀演讲视频、英文广播、原版英文影片等,增加多模态形式语言输入,弥补课内教材在语篇类型和模态形式上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二)处理好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之间的关系 加强策略指导 培养阅读思维
阅读能力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阅读测试综合考查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阅读速度的考查需要学生能对阅读文本化繁为简,快速剔除冗余信息,捕捉有效信息;阅读准确度则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细节、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明白指代关系、厘清文本结构、概括主旨大意、把握作者意图等方面的能力。课堂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或全凭自己的“造化”得来的,也不是通过大量的限时训练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或策略,在体验和感悟中逐渐获得阅读技能,进而形成阅读思维。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整体教学的原则,在略读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抓住文本主题和框架结构的能力,读前要做好足够的铺垫并进行读法指导,如给学生明确的指令去读文本标题或次标题,读首尾段,关注图片图表,关注斜体、黑体的单词或短语等等,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了促进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在文本处理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设计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评价等活动,提高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三)处理好文本理解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传授语篇知识 促进语言积累
目前,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并通过文字或图表转换的方式来呈现并检查学生的理解结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理解结果正确与否,至于学生是通过读懂哪些词句才达到这样的理解结果却并不重视。英语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清楚作者表达了什么内容,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哪些语言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即要从只问“是什么”转向多问“怎么样”和“为什么”[2]。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语言学习者主要是在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一个好的语段(篇)需要有逻辑清晰的层次架构和要点明确的内容表达,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体架构特征、语义推进方式、句际衔接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将文本理解准确到位。“新课标”也对高中学生应掌握的语篇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理解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感知语段(篇)的文体架构特征、语义推进方式、句际衔接手段及其相应的语言形式,并加以整理,将语言形式和话题功能结合起来,感悟语言强大的表現力,增加语义建构和表达,促进语言积累和迁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处理好专项和综合训练之间的关系 训练微技能 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
得知英语新高考将采用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的写作题型后,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即利用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概要写作或读后续写训练,阅读课堂的读后活动都会要求学生进行60词的概要写作或150词的读后续写训练。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并不是每一个文本都可以作为有严格词数限制的概写或续写的语言材料,但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段落进行读写微技能的训练,或者进行仿写、创写等自由写作。另外,语言技能的培养是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具体学习活动中不断实践读写微技能,如阅读中的预测、略读、扫读、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写作中的词义转换、上下位衔接连贯、段落发展等,有了足够的积累,语段的读写输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听了说、说了写、读了写从来都是紧密结合的,各种模式相结合是语言活动的本来面目。所以,教师应该将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起来,如在阅读训练中穿插读前、读后的讨论或概要、续写等说写活动,避免孤立的单项技能训练,减少课堂浪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刘洵,付山亮. 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 大家,2010(1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