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芬
摘 要: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构建小学生态课堂是当前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个性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分析和探讨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新课程理念;构建策略
构建小数数学生态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是未来小学数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构建生态课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需要教师从多方面着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主。
一、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构建生态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观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机械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课堂上以教师为尊,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解放。而生态课堂的构建则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构建生态课堂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中,有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是“小小商店”,教師就可以在教学之后,让班上的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学习用品拿到学校来,模拟商店的情景,进行商品的买卖,在活动中既可以使班上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元、角、分”的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能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说该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而且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有些时候即使是教师想与学生沟通,也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在课堂上,由于所谓的师道尊严,会习惯性地将教师神化,觉得自己与教师有隔阂,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数学生态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演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也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构建生态课堂,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教师制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比如说,在学完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这一章节之后,有一个“测定方向”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要求班上的学生,分小组在校园里确定一个观测点,然后利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找出八个方向的景物,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方向测定,在学生实践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共同完成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方向,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态课堂
如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构建生态课堂应以学生为课堂发展的主体。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如学生学习的“米和厘米”“千克和克”“年、月、日”等数学知识都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建立在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态课堂教学时也必须注重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挖掘其中的生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先,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差异,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元素引入数学课堂中,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地构建生态课堂。
例如,学生在学习“千克和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来引申提问:妈妈今天买回了2千克葡萄,小明吃掉了300克,葡萄还剩下多少克呢?这个问题情境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而问题中又蕴含有单位的换算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回忆,联系课堂上的知识解题,可以较快地掌握千克和克的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必须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注重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学生意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锦秀.让数学课堂呈现生命的绿色: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开发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3(4).
[2]李艳梅.生态观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策略探究[J].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3]林大贤.浅析生命化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