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花
(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江苏启东 226253)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行,“资源”一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挂图、教科书被称为“教学资源”,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微课等一些多媒体资源渐渐跃入教师的视野。
然而,“课程资源”涵盖的远远不止这些,在师生交往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就是“生成性资源”。课堂中那些极具生成价值的资源,常常被视作是无比珍贵的教学资源。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去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呢?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尽管“预设”得十分完美,但总会在一些环节或者细节中超越“预设”。这种不在预料之中的内容,就是笔者认为的“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那么,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超出“预设”的教学资源。
实践研究,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主要分为“内发型”和“外诱型”两种。“内发型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师充分备课预设的前提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这种资源如能被教师及时捕捉,合理利用,课堂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外诱型生成性资源”,则是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作用下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其产生带有偶然的因素[1]。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真情对话中,师生互相启发、感染,打开情感的闸门,激发求知的欲望,催发更多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认识心地善良、机智勇敢的嫦娥,为民造福、力大无穷的后羿和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逄蒙,尤其对嫦娥人性美的品读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我从网络中读到过其他版本的《嫦娥奔月》,文章并不是这样写的。”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确实,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好几种版本。此时,教师要像商人看到绝妙的商机一样,马上与学生交流:孩子们,《嫦娥奔月》的故事,课本中的是这个版本,其他版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下,读读其他的故事,想一想课本为什么选择这个版本的故事呢?
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班级中掀起一股研究《嫦娥奔月》故事的热潮,跳出教材的局限性,开展学生喜欢的研究性学习,一举多得。当然,对生成性资源的获取,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与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且无法复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生成的课堂资源,教师要有一种取舍扬弃的智慧,练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本领,使课堂活而不乱、趣而不俗,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学生分别提出“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谁?”“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不写风景却写扫路人?”等五六个问题。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提醒同学要边读边想,发现更多的问题。学生在自读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罗列出这样几个问题:(1)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是写扫路人?(2)作者为什么要30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3年?(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飞回原处?(4)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5)为什么一杯茶能让“我”和老人的心沟通?(6)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在上第二课的时候,孙老师进行智慧筛选,从中归纳出三个重要的问题,即(1)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2)老人为什么不舍离开?(3)老人说30年后他照样请“我”喝茶,老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吗?
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非常零散,教师必须要明白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可利用、有效的认识,甚至有的会影响教学。这个时候,教师要独具慧眼,果断选择,让有研究价值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柳暗花明的有效抓手。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的预设,而且要捕捉课堂的生成,更要重视的是将生成性资源放大化,做好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
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迹,使他们知道这三个名人,虽然年代不同,国籍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成就不同,但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写到这里,已经足够让读者明白“滴水穿石”的道理,那么第四自然段描写雨水的段落是不是可以去掉?学生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一致观点:第四自然段不可以去掉,这是正反说明的方法,让说理更充分,让我们更加明白滴水穿石带给我们的启示。
学到这里,课堂教学完全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识上,并没有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继续展开教学:如果让你也来举个反面的例子,你会选哪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联系生活,交流畅谈,不仅收获道理,而且学会正反论证的方法,把学习引向更深处。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进行有机延伸,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思考,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更有张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当夏洛蒂接到骚塞嘲讽的信后,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夏洛蒂由“锥心的羞惭和痛苦”到“昂起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你试着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写写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原来这是一种“留白”的写法,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结 语
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独具慧眼,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都要进行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有机放大,适当提升,不断优化,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我们相信,灵活地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一定会使语文课堂更加活泼,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和魅力。
[1] 谭高祥.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小学),2015,(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