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华
(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00)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难度颇大的一门课程,其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充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良好的逻辑能力。问题导学法作为以问题为形式、导学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展开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顾名思义,问题导学法即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学,以获得优质的教学效率,可知问题的设置是问题导学法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置才是合理的呢?第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问题解答水平。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不足、逻辑思维构建不完全,教师在提问时务必紧紧跟随教材的脚步,以教材知识教学为主,以课外拓展为次。第二,明确不同学生之间问题接受程度的差异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在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与应用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时,其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问题设置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不能使得全体学生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教师在设置问题进行导学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两项原则[1]。
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较弱,难以正确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其性质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完《二次函数y=ax²的图象和性质》小节时,为了引出《二次函数y=a(x-h)²+k的图象和性质》小节的内容,并让部分学生锻炼数形结合能力,另一部分学生依此构建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知识体系,我设置了分层次的问题作为导学。第一层问题为“学生根据y=2x²、y=6x²以及y=6x²+2三个方程式在一张图上画出其对应的图象”,该问题根据刚刚教学完毕的内容设置,难度较小,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并在最后一个方程中稍加拓展,逐渐过渡到下一小节的教学,适合所有学生。第二层问题为“学生根据y=6x²+2图象,思考y=6(x+2)²+2图象的绘制方法,并总结规律”,该问题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问题难度更大,并直接引入了下一小节的知识点,有助于基础好的学生锻炼思维,奠定后续知识学习基础。
在此案例中,教师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上下小节设置了过渡型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并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此外,教师还采用了分层式提问方法,有助于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拓展。
问题导学法中,导学是关键,问题是施行导学的方法。导学,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起到引导学生展开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并实现自主思考研究的教学效果[2]。在初中数学中,导学的应用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以问题展开导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因此问题导学十分重要。问题导学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分析问题、师生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是作为引导的存在,主要用于初步引入教学;师生分析问题是问题导学中的关键环节,起到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和预习将学知识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更为深刻地认识、理解所学知识;师生解决问题是问题导学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讨论总结的习惯,彻底解决疑惑,掌握知识。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导入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示点和圆、直线和圆不同位置关系的对应图,并提出问题:图中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然后,我请学生讲述自己的猜测,并分析其原因。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知识点,仅能根据学习与生活经验,就其位置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最后,我依然以展示的图为例,带领学生逐个分析,并传授其表达方式。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结合所学知识猜测得出大致的答案,而在教师的进一步教学中,对原先答案进行补充,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学习效果更好。
前后呼应,不仅表现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方案的前后呼应,而且也表现为数学知识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是对问题导学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其提问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教学方法提问。根据教学内容提问一般是根据教材中所提到的问题展开分析与解决,这种提问形式要求教师在完全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下施展,难度较大,但是若运用完美,学生则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进行问题探索,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使所学数学知识加以运用,起到良好的前后呼应效果。根据教学方法提问的优点在于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更能够享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所接受的问题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但是同时这种提问方法相较而言更简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不足[3]。因此,教师在问题导学法中应当合理运用两种提问方法,并着重于教材内容提问,以重视前后呼应的数学教学。
《平方差公式》的课堂教学中,我在导学中设置问题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个问题:已知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坛边长为L m,现在要改变花坛的形状,使之一条边增长2 m,另一条临边缩减2 m,而其他两条边保持不变,请问改变之后花坛的面积变为多少?面对问题,学生首先的解决方法是根据已学知识列出相关算式(L-2)×(L+2),然后将式子分解逐个计算得出L²-4的结果。然后我告诉学生在此章节的知识中,有更简单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展开课堂,带领学生共同寻求答案。最后,在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后,学生回看问题,很容易便得到了答案,整个问题导学过程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
学生可以借助已学知识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消除了学生对将学知识的陌生感,并且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对更简单的解决方案产生兴趣,学习注意力更集中,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起到两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为教师通过导学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问题引入知识教学,增强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引导不由自主地深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务必掌握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使其与学生的学习结合更紧密,以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1]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4):109.
[2]章建潮.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4):33-34.
[3]孔凡锦.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