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青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潘雪青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具”的优势,同时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学具,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联系起来。通过学具施教,能够将枯燥内容转变为生动、具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学具;有效运用
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较为突出的就是要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体验。要想数学教学具有时效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学具、教具等。合理地运用学具施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便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技能得到锻炼。
实践证明,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具、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育工具不能替代的。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学具,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构建生动、朝气蓬勃的课堂。将学具运用到“几何”章节的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真心地参与到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定义”以及“明确生活中选用三角形的缘由”。要想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完成“三角形定义”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三角形,让他们通过画三角形的过程,判断一下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它究竟需要哪些条件?这个过程不仅完成了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火柴棍,在自己的书桌上拼一个三角形。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棍拼接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完成之后,让学生动手拉着一下,就能够发现“平行四边形能够随意扯动,而三角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教师提出:“书桌的腿坏了,应该怎么加固它呢?”教师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还能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
将学具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学具的优势,必须准确把握学具,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采用分组探究学习方式时。分组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更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开发提供一个平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放弃高高在上的身份,走入学生中间,构建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看法,并能够选用恰当的学具,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拓展自身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分类”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就是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的难点就是掌握三角形的角与边的特征,同时能够正确分类。三角形一般会根据角和边进行分类。在学习“以‘角’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三角形”学具拿出来,放在书桌上,然后让学生用一张纸将三角形的两个角遮盖起来,使学生根据裸露在外的“角”判断“三角形”属于哪类三角形。在学习“以‘边’分类”时,可以选用“动画”的方式,使“学具”出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轻松、顺畅地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合理安排学具的使用时间。因为学具出现过早,会使学生产生“迷茫”的感觉,反之,学具出现过晚,就会影响学生对学具的认知,甚至学具会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和好奇心都较强,因此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从而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另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形成“两极分化”。将学具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相关要求分步进行,步与步之间的跨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学具操作活动就会失去意义。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周围生活设施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示意图,其中学校、居民楼以及超市三者之间的示意图为“三角形”。教师选择一名学生,用直线将学校、居民楼、超市三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体会学校、居民楼以及超市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若从学校到超市,怎样走最近?从学校到居民楼,怎样走最近?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校、居民楼以及超市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寻求最短路线,是每位学生的心声。这样的课堂,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选择恰当的学具,还要把握学具植入的时间和机遇,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将学具运用到数学课堂上,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概括来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学具,让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联系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1]耿素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8).
[2]彭莹.让智慧在手中生成——从学具操作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数学教育,2012(Z2).
[3]戴国军.“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小学数学学具缺失引发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08(Z4).
[4]张晓静.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上),2016(08).
潘雪青(1984),女,福建泉州人,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