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萍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课堂语言的交流形式。课堂提问运用得巧不但可以轻松地引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起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育者们意识到教育的真正实质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包括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设计的各种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27-2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研究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还要时时留心来自于学生的发问,利用这些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和善于发问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提问的次数要精简
高效的语文课堂,课堂提问应力求“以少胜多”。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问得其所。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目标、文章主旨、编教者意图等各方面,对问题进行整合,经过提炼后,提出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提纲挈领的问题。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我根据教学目标“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这样的大问题进行引领:“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去细细地品味,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一个怎样的洪教头?”教学《爱之链》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三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喜欢哪一个?自己读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细细品味品味。”
二、提问的时机要精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教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研读,弄清文章的要旨,把握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因此,课堂提问的“点”要精妙。例如,可以在趣味点、深入点、困惑点、空白点等处将问题设计得精而巧。
1.在文本的题目处提问。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历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利用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导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架构起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他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亦是如此:以“这是怎样的一个园子”来推动整个教学。总之,课题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内容、主旨的高度凝练,抓住课题,好好揣摩,时不时就会闪现出一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教学主线来。
2.在文本的关键处提问。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作用的句子,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文本中能体现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答题要抓住“题眼”,赏析诗歌要抓住“诗眼”,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中的“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一抽象的概念上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作更深入地提问:“给”除了本文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什么?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变得活跃起来,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生活谈了属于“给”的例子,也逐步认识到了“给”的深刻内涵。
3.在文本的细节处提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捕捉其中的亮点,使它们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有利资源,让细节绽放光彩。如《掌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依据文章的主题,我于是发问:“小君为什么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作者还说是‘总是?”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学生也能很快明白,此处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小君因为腿部残疾,很少和同学接近,而且可以看出她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怕别人取笑她。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发微,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4.在情节的空白处提问。文本语言精练,而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就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如果抓住这些情节的“空白”处提问,让学生联系全文,填补“空白”,能促进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船长》一课“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一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话,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真的什么也没有想吗?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抓住文章的“空白”点,提出问题:仔细读读课文,你觉得哈尔威船长有没有获救的可能?学生结合全文回答“轮船就是他的生命,他已经和轮船融为一体,不能分割了。”“哈尔威船长一生忠于职守,已经把船当作自己的家了。”等等。抓住文本空白,在和主人公心灵对话的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船长的心灵距离。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进行提问,既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在文本的重要标点处提问。重要的标点是指那些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它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如《莫高窟》一文中在写飞天形态时运用了省略号,这样的教学资源不能浪费,在阅读理解时可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它再补充一两句吗?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明白了这里省略了其它飞天的形态,可以补充“有的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有的手持铜镜,梳妆打扮”等。
三、提问的应答要精当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应答。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评价语言如果精当,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有效的评价语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面去点拨和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黑板”跑了》时提问:“安培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着,这么专心,连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都不知道,你们说,安培傻不傻?”当一位女孩回答说:“安培一点都不傻,是他太专心于数学题,所以变‘傻了!我佩服他!”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确实常会听到像这位老师说的“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或让学生合着拍子喊:“棒棒,你真棒”之类的评价,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你真聪明”,聪明在哪里?“你真棒”,棒在何处?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评价如再具体形象些:“这位小朋友真会思考,他从安培不由自主跟着‘黑板走这个动作中感受到了安培的聚精会神。”这样具体的语言能让其他学生也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出奇思妙想,这也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而对于认知出现偏差的回答,教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有位教师让全班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人物,很多孩子说喜欢孙悟空,但突然有孩子说喜欢白骨精,因为她会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很明显,这位学生对文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而那位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还点头默许:“你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接下来便有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就这样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害人的妖怪竟被学生当成了敬佩的对象、学习的榜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因而,应该对学生弥补:同学们,有的同学说敬佩白骨精会想很多计谋,为了一个信念坚持到底……那么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时学生们才意识到她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那么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不值得佩服。白骨精越会动脑筋,诡计越狡猾,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是不值得敬佩的。
四、提问的对象要精换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特权,还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在不断研究教师提问的策略之余,还要关注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的生机。后者属于课堂生成,却是课堂的精彩组成,是教师有效提问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激疑,而且要积极提倡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老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更大。学生在学习中疑问的多少,正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和探索程度高低的标志。这正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之一,也是实现师生角色互换的途径之一。如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我在板书课题后这样设计提问: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启蒙是什么意思?”“月光和启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的思路就容易与文章的思路沟通起来,学习自然充满乐趣。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得体地组织学生提问与讨论,这样才能以提问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师生互动,共同构建风生水起、生动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3).
[2]杨海英.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北大荒文学,2009(09).
[3]杨宁.学生课堂提问的心理学研究及反思.湖南师范法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1).
[4]吴永军.再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语文教学通讯,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