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在课堂中出新,在创新中出彩,教师需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说、喜欢说。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语言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设计有梯度的讨论问题、选用恰当的多媒体画面、组织有效的朗诵和讨论等。课堂的主要时间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从预习、精读、品读、思考、议论,还有质疑等方面来安排,学生应支配不少于五分之三的时间。如此,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在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有内容可说。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尝试,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理论,从而让学生热爱语文知识,进而喜欢语文课堂。
每周我都要开设一堂讨论课,话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关于故事的、关于某一现象的等,也可以组织他们对电影、电视进行讨论,最多的是组织学生对最近读过的一本书进行讨论。学生对于这一类的活动,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像迎接节日一样迎接着讨论课的到来。“那一节课刘老引导我们讨论了一部我看过的电影。老师陈述事实,同学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说得很尽兴。”“在这堂讨论课中,有讨论,有游戏,有我的欢笑,还有对知识奥秘的探寻,太有趣了!”“这节课上,我说了好多好多。”这些来自学生日记里的话语,无不充分地表现了课堂上讨论活动的热烈,让学生学会了说,喜欢在课堂上说。
在实践教学中我每一节课给学生3分钟说话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种讲话不流于形式,而是讲求实效。我对学生所说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要求,每次讲话都给学生以不同形式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说话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正是在这样的说话练习中,我获得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再害怕学语文了。”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只是程式性地要求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而现在我将阅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现有教材进行精讲精练,省下课上的好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我把曹文轩的《草房子》作为学生自读的重点读物。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教材中找到较好的结合点。比如,在教学《广玉兰》这篇课文时,给学生补充《植物大博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从而和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说与学相结合。(2)所选文章要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阅读的难度,开发学生的智力。例如,我选择《智慧背囊》作为阅读书目,这本书不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3)每次阅读,我都给学生一个阅读提纲,给出几个思考题,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并说出来给大家听。
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事”,其实是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学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既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要求每位学生都做一个善于表达的自己,做一个认真对待生活、认真感受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在课堂中,学生渐渐开始喜欢语文,善于表达。看到他们自信地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会说!”,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我知道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热情,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