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传统吟诵的采录与研究

2017-02-04 03:09尤云轩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云轩

摘要:扬州传统吟诵是扬州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对扬州地区进行调查走访,采录收集到一批珍贵的音响资料,并进行必要整理和研究,以对扬州传统吟诵的语言、传承、规则等方面对扬州传统吟诵加以把握。

关键词:吟诵;扬州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扬州传统吟诵的土壤

(一)灿烂的历史文化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秀丽,富庶繁华,无数诗人骚客曾在此驻足,留下了无数的诗赋佳作。汉代的枚乘便在《七发》中提到:“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至隋唐时,无论是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雨夜》,还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抑或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可以显见,扬州已然成为诗人竞相吟咏的主题;至于明清,王渔阳的红桥修禊,更成为继兰亭唱和之后又一次文坛盛会……这一切都让扬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扬州自古文化昌盛,无数大儒名贤也曾留下了足迹。西汉大儒董仲舒曾任江都相,六朝时萧统相传曾于此编修《文选》,宋代文章太守欧阳修和苏轼留下的平山堂、谷林堂供后人凭吊,清代曹寅开天宁寺诗局编印《全唐诗》……这都彰显了扬州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

(二)重学的文教传统

扬州传统吟诵扎根于扬州繁丽的文化,更与扬州昌盛的文风息息相关。清代时经济极度繁荣,推动文教的勃兴。扬州府境内曾设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私塾,尤以书院著称,曾有“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焉”之誉。《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就详细记载了扬州书院的情况:“扬州郡城,自明以来,府东有资政书院,府西门内有维扬书院,及是地之甘泉山书院。国朝三元坊有安定书院,北桥有敬亭书院,北门外有虹桥书院,广储门外有梅花书院;其童生肄业者,则有课士堂、邗江学舍、甪里书院、广陵书院;训蒙则有西门义学、董子义学。”可见,除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外,扬州书院还形成了一定的体系。除了遍设书院学堂,延请名师的风气也蔚然成风。包括戴震、姚鼐、蒋士銓、赵翼等三十余位知名学者大家曾受邀来扬讲学或任山长。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诞生了汪中、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大家学者,使扬州成为乾嘉学术的中心。

书院是作为高阶教育学术机构存在的,而训蒙的初级教育任务则是由遍布全城的私塾学馆承担。据《广陵区志》,仅广陵一区,“解放初,尚有私塾60所,塾师64人,学生约千人……至1957年,还存33所,作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补充。1958年后,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私塾遂被淘汰。”而根据调查,许多塾师后仍在开设社区私塾,或担任中小学教师以弥补教员的不足。他们中很多人仍用私塾的教育方法授课。可以说,扬州市区的私塾教育至少在60年代初还依然存在,郊县乡塾则消失得更晚。私塾依照办学形式,可分两类:“一是上层仕宦子弟延师在家授课,称为教馆或坐馆;二是塾师私人设馆授课,称家塾或私塾。”一般采用个别教授的方法,即私塾中学生年龄、学习进度不一,塾师根据情况逐个教授不同内容。课本一般先从童蒙课本如《三字经》、《千家诗》等开始,进而教授“四书”,再辅以习字块、写尺牍等。教学中通常只管吟诵而很少串讲文义,考试则考学生记诵文本,不问理解。由此,吟诵在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扬州传统吟诵的采录与研究

笔者历经一年多在扬州地区(清代扬州府地区,大致包括今扬州市、泰州市及盐城市部分地区)的田野调查,涵括今扬、泰二市大部分地区,共走访采录传统吟诵传人共计23人,加上收集到的已故先生的音响资料共计25人,其中,扬州市12人,泰州市12人,东台市1人;吟诵音频共计287首,其中古体诗71首,近体诗137首,词42首,文37首。

以下就所采录的吟诵音响资料和采录中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结合笔者自身的了解和体会,对扬州传统吟诵做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一)扬州传统吟诵的语言

扬州传统吟诵其载体是扬州地区的方言。扬州地区位于吴语和官话交界,扬州和泰州大部分地区都是江淮官话区,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及泰如片;泰州沿江的靖江市方言则属于吴语太湖片。方言的驳杂导致吟诵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市区及周边的风格趋向一致;而距市区较远的高邮,方言与泰州趋近,风格也较接近;泰州沿江的靖江,语言与一江之隔的常州相类,故吟诵调的风格也同常州吟诵仿佛。实际上,虽然言语不同,由于彼此相互交流,各地吟诵风格上也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扬州传统吟诵在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扬州地区的吟诵所运用的,是方言的文读音,即读书音。读书音是地方方言主动向通语靠拢的结果。关于“文白异读”,方言学书籍中已阐述得非常详尽,在此不作赘述。

(二)扬州传统吟诵的传承

根据调查的结果,扬州传统吟诵的传承主要有四种途径:

1.书院和私塾中的传承。根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吟诵传人都曾在某段时期内或系统完整地接受私塾教育。私塾中,吟诵作为一种读书背书的手段,而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被称为“读书调”或“背书调”。这种吟诵非常程式化,不断循环往复且不含情感,较为呆板、机械,审美价值欠缺。由于讲求效率,往往节奏较快。

2.诗社中的传承。扬州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许多颇具影响力的诗社或诗人创作团体如冶春诗社等。诗社中,吟诵成为斟字酌句的手段,体味诗情的工具,互相酬唱、怡情遣兴的方式。他们重视吟诵平仄的和谐,通过抑扬强弱、哼腔长短来表现诗情。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属于个人化的吟诵,扬州谓之“哼诗”。这种吟诵源自私塾,但通过吟诵者个人的不断琢磨、发挥,在审美和表现上要远高于“读书调”。

3.学校课堂及书房中的传承。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吟诵运用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并耳濡目染下也逐渐掌握了吟诵。家中接受过传统教育的长辈喜欢吟诵,在书房读书或是辅导后辈时运用吟诵的方法,子女也由此有了吟诵的记忆。通过这种途径传承的吟诵,既有规矩程式的“读书调”,也有声情摇曳的“哼诗调”,往往取决于教学者的吟诵水平及接受者的模仿能力,也与接受者的兴趣息息相关。

4.医馆中的传承。传统中医需要背记药方,便诞生了诗歌形式的“汤头歌”,学习医方者则通过吟诵的方式反复咏诵记忆。这种传承除学习内容与私塾相区别,其余并无二致,其吟诵也往往是反复机械的“读书调”。

(三)扬州传统吟诵的大致规则

虽然从风格、技巧等方面可以将吟诵大致分为“读书调”、“哼诗调”,但二者的大致规则是一致的。现将扬州传统吟诵的规则粗略归纳如下:

1.吟诵的拖腔往往位于固定的节奏点以及尾字。节奏点,一般位于偶字,这与格律上 “二四六分明”是一致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往往平声位于节奏点时拖腔较仄声时要长,但并不绝对。许多老先生吟咏至忘情处,往往一咏三叹而不拘泥于基本程式,这是表达诗情或自身抒怀的需要,属于个人的发挥处理。至于拖腔,往往“读书调”的拖腔较为平实,仅拖长音节,不强调过多的修饰;“哼诗调”则不同,拖腔长短与修饰音是表现诗情的重要方式,故讲究要“摇曳其声”。

2.吟诵平起和仄起区分并不十分严格。由于位于节奏点处都需哼拖,且拖腔长短依据实际表达的需要,所以尽管大致上还是有平起(“二四四二”)仄起(“四二二四”)之分,但都趋向于“二二二一”的节奏,这一点上,“哼诗调”体现得要比“读书调”更为明显。此外,除节奏上趋向一致,平起式和仄起式在吟诵的腔格上的区别也非常小。

3.对于仄声,尤其是入声的处理。扬州虽处于北方官话区,但保留了完整的入声,因此在吟诵时,对于入声的处理往往需要注意。上面提到,遇到仄声(这里除入声外)位于节奏点时,往往需要拖腔但较平声时短,可是仄声的特点是“短促急收藏”,尤其是吴语及江淮官话中入声失去了韵尾而变为短促的喉塞音,平拖显得十分困难。对此,目前有两种处理方法:1.借鉴戏曲的处理方式,即咬准字头,从而具有短促音的意味,进而以平声拖之;2.先以平声哼拖,最后以喉塞音结束。两种处理,在笔者调查中都能寻得例证。

三、结语

扬州传统吟诵是扎根在扬州历史文化这一沃土上的一朵奇葩,体现着扬州的人文底蕴和地域文化。尽管作为吟诵主要传承方式的私塾教育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吟诵却未曾因此成为绝响,而是薪尽火传,并对其他的艺术产生了影响。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清曲,便从吟诵中汲取了营养,产生了清曲中的重要曲调——《吟诗调》。无论是扬剧、还是扬州弹词,都不难发现个中所留有的传统吟诵的影子。

近年来,国学勃兴,传统吟诵的身影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自从常州吟诵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界已经开始重新注意到传统吟诵的宝贵价值,对传统吟诵的调查整理工作也在不断开展。较诸常州吟诵,目前对扬州传统吟诵的关注及调查研究工作仍不充分,亟需后来者进行更加彻底、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关于吟诵的传承,喜见的是,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将吟诵引入教学的尝试。扬州市汶河小学和维扬实验小学率先跨出了脚步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随着对扬州传统吟诵研究和保护的不断深入完善,加之吟诵引入教学的尝试不断深化成熟,琅琅的吟诵之声必定会重新回荡在扬城的上空。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汪北平,涂雨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扬州市广陵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陵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猜你喜欢
吟诵非物质文化遗产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