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南阳画像砖中《百戏图》的社会意义

2017-02-04 03:09王晓萍
大观 2016年11期

摘要:汉代是中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后所出现的第一个文化高峰。其中,以南阳发展为例。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在汉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下表现出复杂的内涵。它一方面大量地继 承了上古雅乐的娱神功能,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娱人特征; 随着汉代升仙思想的发展,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还具有了升仙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画像;百戏图;乐舞百戏;升天

汉民族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有一个图像表现的世界。 画像石、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艺术形式、盛行于汉代,广泛应用于祠堂、墓室、石棺或石阙的一种建筑装饰形式,遗存丰富并且分布地域广泛。内容题材比汉代壁画还要丰富有封建礼教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反面英雄人物、贵族的日常生活、神话故事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汉画像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审美的意识形态,传达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长达406年。在政治上,吸取了秦朝对人民无限制的压榨导致灭亡的教训,为了恢复经济而实施“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思想上提倡“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文帝还提倡简约之风,在丧葬方面也提倡薄葬,葬品方面也用瓦器替代了金银铜锡。到了西汉,这时期经济全面发展,政治高度统一,社会空前繁荣,这些都为厚葬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中“仁孝”对祖先和过世的父母的厚葬看作是最主要的“孝行”。这一思想,对厚葬的盛行提供了思想和政治上的依据。再加上统治者的支持 和倡导,厚葬之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武帝的陵墓就是西汉规模最大的帝墓。

东汉时期,实施的“举孝廉”制度,将“孝悌”、“廉耻”作为选拔、任用官员最重要的标准,这一政策极大推进了厚葬狂潮的来临。为了谋求功名,必须先扬以孝名。许多人甚至倾家荡产厚葬父母。这时期,统治阶级的墓葬日益豪华,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大量出现。所谓上行下效,富起来的汉代豪绅自然而然的弃俭入奢,开山凿洞、雕石造砖,波及整个社会。在两汉时期,应运而生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形象的传达了汉代人身后客观和主观的双重世界,诠释了汉代人的生死观,也给我们提供了感受和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图像资料。

二、南阳画像石的艺术发展

南阳画像石的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形成期、繁盛期和后期。形成期指西汉中叶至王莽时期。墓室的形制和构造是以石料代替木料,沿袭战国的墓室形式。画像石在墓室中分布较少,分布的规律性不强。此期画像的题材只要有建筑、历史故事和天文图像。历史故事主要有: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晏子见齐景公等。这些历史故事是西汉以后流行的艺术题材,意在宣扬历史上的圣君、贤能义士,达到借古戒今的目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学说为正统的社会思想的反射。 繁盛期是指东汉光武帝到顺帝时期,这个时期的墓室的规模大,运用石料多,每一座墓的画像石也多位置放置也有共同规律。在题材方面,历史故事逐渐消失,杂技、乐舞等则成为主要内容。后期是指东汉顺帝到王朝末年。南阳画像石随着汉王朝的衰败进入尾声。墓室中画像依此稀少,只有门吏以及动物的的图像,尚存若干驱疫辟邪的画面。

三、南阳汉画像中百戏图的社会意义

从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来看,其所刻画得不再是商周那种令人敬畏的神秘和恐惧的图像,而是充满人间生活趣味的传达人民希望的艺术形象。有反应人民生产劳作的形象、生活享乐的世俗意识、也有表现人们祈求吉祥和长生不老的成仙升天的观念。反应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和玄学思想的祥瑞图像页越来越多。“百戏”是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在汉代,舞乐百戏盛行,汉武帝时曾有“三百里皆观”的盛景,这里集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武术的综艺活动空前绝后,汉代民间歌舞活动相当普及。在画像石中,乐舞百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是作为丧葬艺术品中的一个题材而出现的。同时反映了上层生活的一部分,从皇帝、诸侯、贵族到各级官僚、地主和商人,他们不仅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而且也想在死后将这种享乐生活带到阴间世界。歌舞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画像中经常出现的乐舞百戏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现象。它就像镜子一样,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因此,百戏图就会与其它题材相结合。东汉之时,百戏图常与厅堂图相配合,通过将两者结合,表现出一个完整的场景,即祠堂墓主人欣赏生者为之敬献的乐舞场景。

在汉代,乐舞仍然是各种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汉人认为,在祭祀中,乐舞可以起到降神与娱神的作用。这一观念在画像石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鼓舞是乐舞百戏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鼓舞的类型极为丰富,有建鼓舞、腰鼓舞、盘鼓舞等。“鼓”在上古之时便被视作祭祀天地鬼神的重要礼器,人们认为,鼓声可以通达天地,成为人神构通的中介。除了表现出娱神的社会意义,也传达出鲜明的娱人性特征。南阳《百戏》画像石表现了杂技艺人顶盘、倒立、斗牛、舞刀、叠案等生动的形象。可见,百戏大多都是来自于民间的具有较强娱乐性和世俗性的表演艺术。这就说明了,百戏与祭祀性乐舞有很多的区别,前者重在娱人,而后者重在娱神。而汉代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具有这种特征与汉代人的生死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汉之时,人们的生死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汉代人看来,死亡并不是“生”的结束,而是“生”的延续。在“视死如视生”观念的影响下,汉代人往往按照生者的生活观念来构想 与刻画亡灵的生活方式。画像石中刻画在地面祠 堂之前的乐舞百戏图,虽然是作为娱神的仪程而出 现,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的却是在世之人的审 美意识,表现出极强的世俗性特征。由于生死观的演变,汉代尤其到了东汉之时,升仙思想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流行的思潮。这一 时期的乐舞百戏图则表现出浓烈的升仙意识。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石以图像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乐舞百戏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复杂的社会内涵。它的娱神功能使其保持了宗教礼仪的神圣性特征;而它的娱人功能又使其表现出由宗教礼仪向世俗 戏剧过渡的诸多特征;随着升仙功能的出现,汉代的乐舞百戏则具有了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郑先兴.汉画像的社会学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3]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4]李国新.汉画像砖造型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晓萍(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河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油画,专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