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由于特殊的观物方式,造就中国人体察的精微;正是对于造物行为精细入微般的关照,造就传统器物的非一般的精致与精美;正是由于造物中的情与理的相融,造就传统器物中涵有物质与精神的丰富内容。造物不仅要注重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更要关注对传统设计意识的延伸和拓展,透过精微使人、物、自然之间营造一种和谐微妙之境。
关键词:传统造物;精微意识
一、关于精微
中国的艺术讲求空灵而意远,以“重传神而不求形似,以神统形”为美学原则。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皆构成中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内容。然而,我们对早就存在于中国古代美学当中的“精微”意识却剖析挖掘不够,因此,追根溯源,考究“精微”,在当下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精微”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古人看来,用心去研究最细致微小的道理以达到“尽精微”,穷尽钻研最高最光明的中庸大道。《中国现代汉语字典》对于“精微”的解释为:
1.“精微”:常作精深微妙之意,也指精微之处。
精深微妙。《礼记·经解》:“洁静精微,《易》教也。”
2.尤细微。《荀子·赋》:“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
3.尤精粹。《文子·九守》:“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
4.精专细致。《后汉纪·顺帝纪下》:“衡 精微有文思,善於天文阴阳之数,由是迁太史令。”
由此可见,“精微”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着相近却又不同的意义。“精微”作动词时可理解为一种极细微的观照,作名词解便可看成是由技入道而升华的一种情感。所以说,我们在美学当中一般谈到“精微”皆可理解为精深微妙的境界。
体物之工,在于精微。“精微”之意在古代文学创作中论述不少,但用“精微”二字提及的可能不多。“精微”是指诗人在诗文中精深微妙的刻画描写,通过文字的媒介,把所写之物表现的栩栩如生,像钟嵘、陆机等都有论及相同意思的言论。如陆机《文赋序》中“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毫芒”便是追求“精微”之笔。张怀瓘所言:“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讨论比兴时说道:“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即是“兴”,刘勰的主张“兴”是要求具备精微之笔。又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密附”其实就是指用笔的“精微”,而“曲写毫芥”则是指描写对象的精致微妙之处。
如前所言,“精微”并非只是刻画十分细腻,更应着眼于传写事物的神态,呈现出所写事物之独特形态。“精微”不仅传达古人对于审美的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他们观照美好事物的精微之意,而这种境界的背后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微妙境界的呈现,有赖于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
二、何为精微意识?
在艺术思维领域内,人的主体意识又分作两种。一是属个体的意志、情感、趣味、人格、气质等,一是体现群体意愿的民族情感、民族个性、审美理想、人情风俗等。这两种主体意识都与一定的文化带、文化圈有关,又都反映一定的文化属性。
“精微“意识属个体的意志、情感和趣味。这种主体意识也反映古人善于在认识事物中以细腻入微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事物的观察拿捏的十分精准,而这种拿捏的度就是源于“精微”的思考。“精微”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呈现方式,主要以细节突出。情感视角:一种细腻入微的观照情怀。审美视角:精致、精美、精巧。技术视角:材料、功能、技术的完美契合。
如果说“精微”是传统美学中不可忽视的创作理念,“精微意识”则是传统造物当中不可忽视的设计理念。
基于此,我们应了解具备“精微”之境的造物者究竟为哪个阶层?正如计成所言:“三分匠,七分主人”。文人雅士之涵养,是匠人所不及之境界。匠人墨守成规,是传统手工艺的维护者。他们以熟为巧,烂熟之后,亦能有所精进,但为不自觉之演变,而非有意识之独创。文人通过绘画与文学的学习,使他们获得更为广远的视野,具有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如此看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由人格的修养以开辟艺术的精神境界,经由技术的修炼,把自己开辟出的艺术精神境界表现了出来。把开辟出的艺术境界,经过反省后,这就是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美学,就是他的艺术的最高根据。所以,愈是素养极高的文人雅士才愈有此境界也。
“外足于象”,“内足于意”已然成为中国艺术审美及思维的独特构架,即一方面重直观、重感悟、重形象,另一方面又是集合的、整体的、象征的、甚至是抽象的。精微意识是从这种传统设计文化意识当中提取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它不仅关注于事物外在层面的直觉性,更关注于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我们时常在思考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很多事物都持有非常讲究的态度,而这讲究的背后却是蕴含着文人特殊的观念和意识。例如中国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观鱼养花,饮酒品茶,以至于对厅堂、书斋、斗室的精心设计,对字画条幅、假山拳石的一往情深,即便是寻常人家的小小摆设,糊窗贴花,对镜梳妆,虽属不足挂齿的雕虫小技,却也充分彰显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那种似乎与生俱来的审美和艺术化的“雅致”。这种“中国式雅致生活”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并非奢华的生活方式,其中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
古代文人雅士亦各有相当之素养,鉴赏与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皆有意味。“精微意识”——我们从探寻古人之意为始,以达到“与古人有会心之妙”之境。当我们日渐依赖以科学方法探索这个文明的历史,这种讲究反而显得那么的珍贵,没有它,我们如何体味中国古人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精微之处呢。
因此,精微意识,细考之,别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张晶.体物与精微---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另一种景观[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02).
[4]张晶.广远与精微---中国古代诗学的一对辩证命题[J].文学评论.2004(04).
[5]金元丹.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师妹华(1989.7—),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