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小说“意译风尚”的原因和影响

2017-02-04 03:09张茜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意译微观宏观

摘要:晚清小说多采用意译手法,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增减添删,不在少数。本文基于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意译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小说;宏观;微观;意译

晚清小说翻译的性质是编写或著述,众多学者称之为意译。然而,当时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中长篇常被缩减至短篇,内容删改增添,不在少数。传入的西方小说类型改头换面,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第一人称的半知视角变换成了话本的全知视角。其实,该种意译泛指译述、半译半作、“豪杰译”、简译、添译、改译等一切不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译介手法;或者说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时,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阅读习惯及审美情趣来对原作删改、添加或发挥。

得益于包天笑、马君武、周桂笙、陈冷血、苏曼殊等人的推动,1898年后的十余年中,意译风尚成为主流。关于其成因,学术界以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为主,兼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对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

(一)传统翻译对晚清译者的影响

早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出现了直译与意译的纷争。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玄奘提倡二者结合。从效果来看,文意与风格浅白通畅的经文更能起到宣传作用。汪辟疆明确指出林纾对六朝罗什派翻译的借鉴:“纾之译述西稗,可方六朝人译佛经”。晚清的翻译相较文质之争更有所深入,不仅讲究词句达雅,在内容上也增删改动。

(二)晚清社会背景及翻译活动的政治性

近代中国政治危机逐渐加深,迫使国人寻找救国图强之路。于是,文人力图借翻译外国著作,传播思想,来启迪民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意译即是出于该种社会政治目的。

(三)国民传统阅读习惯

中国传统小说大体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类。白话通俗浅显,一般用以创作长篇。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白话章回小说在中国广泛流行,国人也习惯阅读章回小说。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自然采取意译手法,以贴近通俗化、情节为主的传统章回小说。

(四)化夷为汉的社会心态

如周作人所批,“他们的弊病,就止在‘有自己无别人,抱定老本领、旧思想,丝毫不肯融通;所以把外国异教的著作,都变作班马文章,孔孟道德”。当时译者有意无意地捍卫传承已久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化夷为汉的观念,带有晚清士大夫保守和骄狂的文化心态。

二、从微观方面来看

(一)晚清译者外文水平较低

“好多句子恐怕连读都读不通,于是只能译得就译,译不得就编,或者干脆就跳过去”。受外语水平影响,不少译者只能粗略理解原书大意,无法完成全书翻译,因而找来口述者,一起合作完成。但“口述者不一定能尽解西书原文,笔录者更可能‘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

(二)晚清译者的谋利思想

当时翻译小说能拿到丰厚稿酬,名家稿酬更是优渥。商务印书馆请林纾译小说就给每千字五元,算是当时最高的,而一般家庭每月开销也不过几十元。因此,为了多拿稿酬,有些译者不免使用意译,甚至有草率翻译、乱译滥译的现象。

(三)读者的接受及适应程度

长期的闭关锁国状态使得国人在文化的冲突面前,或多或少产生某种抗拒排斥心理。因此,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为尽量适应本国读者,修改例如称谓、比喻、人名、习俗等语言表达,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体来看,晚清小说翻译对当时社会进步和国民性格改造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的民主平等理念借由译本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救亡图存道路,推动了革命精神的传播。其次,西方色彩浓厚的小说促进了中国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冲击了封建道德观,动摇了一直以来束缚民众思想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传统哲学的中庸之道、明哲保身等观念遭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积极进取、实现个人价值、不屈不挠等精神成为时代主流。

在文学创作及翻译事业的发展上,晚清小说的意译风尚也起到了一臂之力。译者在对外国小说进行意译时,逐渐意识到外国小说文体及内容的独到之处,并在某些方面加以吸收运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创作。尤其在短篇小说上,打破了以往的文言短篇小说模式,开始向白话短篇发展,以鲁迅后来的短篇小说为例。同时,在以意译为主的翻译过程中,不少译者开始认识到意译的弊端,并且从中醒悟,开始寻求更加忠实的翻译方法,如后来周氏兄弟所译《域外小说集》。在晚清小说翻译中不乏有流行趋势中的冷静思考,这样的批判式视角无疑波浪式地推动了翻译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寄.晚清译述风尚的形成及其原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01):33.

[2]禤园.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意译风尚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1(02):75.

[3]陆国飞.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7(02):173.

[4]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9.

[5]梁启超.论译书.翻译论集(罗新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30.

[6]周作人.谈龙集[J].语丝,1922(02):3.

[7]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38-40.

[8]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4.

[9]王宏志.民元前鲁迅的翻译活动——兼论晚清的意译风尚[J].港台鲁迅研究,1995(03):47-58.

作者简介:张茜(1992.11-),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意译微观宏观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