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雪婷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浅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之“意美”与“形美”
葛雪婷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老师筝乐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以写意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国民族音乐画卷。我们在弹奏这首作品时,一定要对其创作背景、内涵意韵及乐曲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传其神、达其意,达到最佳的演奏状态。
枫桥夜泊;意美;形美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世代传颂的唐诗300首名篇之一。是一首记叙孤舟夜泊枫桥时,所见、所感、所闻的著名诗作。2001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枫桥夜泊》为标题,创作了优秀的古筝协奏曲。此曲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古典幽寂的江南月夜景象融汇于现代音乐创作思维中,以写意的笔触成功表现了原诗的意象,是一首成功的将音乐和诗歌、意韵与技巧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作品“意美”“形美”的优秀作品,堪称古筝曲经典之作。
现代筝曲《枫桥夜泊》、《云裳诉》、《长相思》、《长恨歌》等都是根据古诗词意境和情绪创作而成。古代诗词常常是情景交融,诗人将心中所想、眼中所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而作曲家则是常常用一个个形象的音符来表情达意,将情感通过演奏者之手传达。正是因为诗词和筝曲都常用于表情达意,故二者之间也就有了密切的结合。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类作品之前,一定要注重筝曲的诗词背景,用心去理解和体会诗词包含的意境与情绪。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对愁眠”三字为全诗的情绪核心。“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啼”字可双关啼鸣和啼泣,古诗中“乌夜啼”常用来表示凄怨忧伤的情绪。“枫”字有时用来表示离愁。“月落”、“霜满天”自然是凄凉、寒苦、压抑的景象,后者还跟枫叶一起表示时在深秋。文人悲秋,这些就是它们的言外之意。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由于各人世界观、知识和人生经验不同,对同样领域的联想结果会各有不同。好诗就像多面的宝石,人们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它灿烂的光华.作曲家用音乐很好地表现出了原诗中刻画的那种孤寂、悲愁的心境.,使人感到一个空旷立体的世界,带领听者走进深秋冷夜、地域辽阔、水天蒙蒙的宽广凄美的活动画面。
在学习弹奏这首作品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深刻理解这首诗作的内涵,一定需要有感情的先去朗读这首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通过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感受到愁绪满怀、孤独、寂静的情绪点。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 “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寂寞、孤独、忧愁和凄凉。于是,情动于中而形发于外,有了深刻理解这首诗作的铺垫,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旋律色彩,细腻而准确地表现原诗中所刻画的那种孤寂、悲愁的心境;如何运用音乐语言,营造一个空旷立体的世界,带领听者走进深秋冷夜、地域辽阔、水天蒙蒙的宽广凄美的活动画面了。
“中西合璧,雅俗共赏”一直是王建民先生所追求的创作理念。他曾说过:“中西合璧”是指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并加以融合与创造。“雅俗共赏”是指在作品中,既有精美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语汇,又能同时兼备可听性,为大部分专业人士广泛接受,让可听性和创新性并存。
多元化的时代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无国界并非指音乐无个性,无地域色彩。相反,如果不强调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特色,音乐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王建民先生非常重视和强调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地域特色,在《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中,他以独特的调式定弦和乐曲结构为极具中国传统意韵的音乐语汇发展提供了一个设计巧妙的整体布局与框架,充分体现了作品结构的“形之美”。
首先,我们来看筝曲《枫桥夜泊》的定弦。此作品弦位排列属于以“降B”调为基础的混合式定弦。21根弦列包含四组调性色彩的音阶:1、二十一弦至十弦 为两个八度的“降E”徵调式五声音阶。2、十四弦至五弦的转调音为一个八度的“降E”宫雅乐调式七声音阶。3、十弦至四弦为一个八度的“F”宫燕乐调式七声音阶。4、六弦至一弦为一个八度的“C”徵五声音阶。
从弦位排列:降E徵(五声)—降E宫雅乐(七声)—宫燕乐(七声)—C徵(五声),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突出的特点:1、低音部位与高音部位的弦位排列有着首尾呼应之美感,以五声音阶的结构呈现,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和谐色彩,满足五声化旋律结构的乐段需求。2、中音部位的弦位排列为多种调性的色彩交融区,并且加入了七声音阶的雅乐和燕乐调式,为音乐语汇的色彩变化与乐段之间的快速转调提供了便利。此外,筝曲《枫桥夜泊》运用了部分昆曲的音调,其核心音调与定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次,我们来看看筝曲《枫桥夜泊》的结构设计。作品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形成典型的三部性曲式结构主体框架。在其基础上,再根据乐思的发展与变化,加入了引子、华彩乐段和尾声。采用“有弹性的”、“渐变的”、“松散的”、“突变的”节奏方式带动旋律,来展现中国民间音乐所特有的自由、非规整性的特点。 “引子(铺垫)——呈示部(音乐主题)——连接段(华彩乐段)——展开部(主题发展)---连接段(华彩乐段2)——再现部(不完全再现)——尾声(开放式结尾)”从以上图式,我们可以看出其结构设计多元化的特点。既借鉴了西方音乐的结构布局,又实现了古筝作品与中国传统曲式结构形式的融合。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运用中国古典素材和新颖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此曲表现出了古筝特有的神韵和古典之美。此文用“意美”和“形美”两部分对作品的意韵内涵和乐曲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于对演奏此曲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提示与引导。
筝曲的创新给演奏者的二度创作留出了更大的空间,有待演奏者发挥更多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设计。演奏者除了完成谱面的旋律技法更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学、美学修养,培养自己对乐曲整体结构的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透过乐曲捕捉它的形象实质,才能凭借丰富的理解去驾驭处理音乐。音乐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对音乐之美及其表现方式的内在规律进行细致的探索,应成为演奏者学习作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J632.32
A
葛雪婷(1978—),女,湖北武汉市人,文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教师,研究方向:古筝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