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研究

2017-01-16 00:25黄景斌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民族地区师德

黄景斌

摘要: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在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引起社会的关注。师德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实践、亲身体验和日常生活、教师文化的陶冶下,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塑造教师人格的过程和方式。本文基于对地处老少边地区的百色学院及河池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师范生在师德教育的课程设置、自身问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监管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比其他任何职业道德更为重要的道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成效,要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师必须要以具备良好的师德作保证。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一、相关概念

(一)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总的来说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一般民族地区都是指:1.特定的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的地方;2.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人口比例较大的地方;3.拥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以及民族文化;4.民族地区一般都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一定的法律自治权。本文特指地处革命老区及边疆地区的民族地区高校。

(二)体育师范生

师范生是指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的学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教育外,还接受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体育师范生主要是指各级各类学生中选择体育教育专业且未来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师范生。

(三)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从狭义上单指人良好道德品行和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广义上讲,指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涉及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外在教育的教化和自我内化,经过“外育”和“内修”形成内外结合完善的系统的教育。师德养成教育是指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训练和教育生活体验以及教师文化熏陶,使个体能自觉主动地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人格的过程和方式。

二、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本次主要对地处老少边地区的百色学院及河池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体育师范生职业认同度;对师德的认识;民族地区高校师德教育现状以及对传统师德观的态度等问题,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其中单选题15道,多选题3道,问答题2道。此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91份,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1.24%。

3.调查方法

本文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在深入研究既往文献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以理论指导实际,以实际验证理论,总结归纳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老少边地区高校的体育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结果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文献调查法。通过搜集、阅读关于师德教育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杂志等,了解当前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对其进行重新梳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民族地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一)师德课程设置情况

师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等一系列内容,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教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虽然在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时候有涉及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但都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专门的师德课程。本文认为对体育师范生进行师德知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形成师德意识和进行师德实践,这都是建立在对掌握师德知识的基础之上,对于师德知识教学永远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环节,要通过师德知识的渗透让未来一代的“准教师”们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对其特殊性要求所在,以明确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

(二)体育师范生缺乏相应师德知识

师德知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它对于师德情感的养成、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但体育师范生掌握师德知识的情况如何呢?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在校体育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甚了解,54%的在校生不能保证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有合格的教师职业道德。据问卷统计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48名在校体育师范生中,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能够讲完全、讲清楚的人占5%;讲不全、讲不清的人占26%。”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也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如偷看学生信件、对学生进行体罚等违法行为,这些都反映出教师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还不够。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在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教育,还应加强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有待提高

师范院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养成。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也是教师,这就决定了师范院校的教师师德状况对于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师师德素质不高。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长期存在师资队伍不足的影响,师德教育工作以学校中思想政治老师、党政干部、学生工作者等为主,虽然他们平常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学历层次较低,职称不高等情况,缺乏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对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工作的意义、特点及规律没有系统、规范的把握,教育工作大都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教育,往往以政治上的要求来代替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师德教育泛政治化,脱离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

另一方面,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师德表现不尽人意,表现为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缺少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为人师表作用不明显,自律意识函待提高,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职业纪律,如随意中断课堂教学,打乱课程计划安排,随意调课,有的因为其他事务误课,随意缩短教学时间。

另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师德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及学生工作队伍的正确引导,师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位老师的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还需要其他教师的通力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认识上,民族地区高校往往将师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分内之事,没有把师德教育纳入整个师范教育的工作重点,而是将其置于边缘位置,难以发挥出其他课程所应有的育人功能。

(四)学校师德管理监督的缺失

高校教师对于师范生师德的潜在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与管理。然而,一些民族地区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对科研、教学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集中在教学课堂的监控,但在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导向机制等方面流于形式,对于教师职业的态度,深层次的职业道德精神却很少涉及,更没有科学测评标准和措施;在教师培训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对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重视不够。这种管理监督工作面对现行不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师德建设体系,势必导致教师“重业务、轻道德”现象的不断蔓延。

(五)体育师范生自身的问题

体育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休,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纪律比较懒散,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导致了师德教育成效不高。

1.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等错误观念对师范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的,对教师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变化不太明显。”这种结果表明了教师这个职业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都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优越,特别是是部分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师,工作条件更差。同时,随着就业政策的改变,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体育师范生特别是具有球类特长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钟情的工作,而不必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体育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但面对现在进入学校这类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政策,很多师范生也不一定能顺利进入教师行业,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并不突出的体育师范生,在这一方面并不占优势。正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降低,最终导致一些师范生认为师德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情感等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意义,而要求他们要热爱教师事业就显得不切实际。

2.学生个体道德素质不高

师德是师范生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和不断发展的动力,也会对他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修养。而对于体育师范生师德的培养,除需要进行师德教育外,更离不开本人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只有自身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基础,才能形成师德发展的生长点。然而在当前,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也不容乐观。诚信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的一大问题,如考试作弊、个人简介材料作假等;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互相攀比现象严重影响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这些问题在体育师范生中同样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体育师范生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及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影响,在理想信念上出现迷茫,以致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的倾向,对社会公德等方面抱着不屑一顾和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反映出体育师范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要求较低,不注重个体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必然影响着他们养成高尚的师德。

3.师德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体育师范生还是比较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也有从事教师工作的意愿,但他们由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师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充分地认识到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不能发挥出自己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在师德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认为只要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就算是掌握了一定的师德,而并没有去真正了解一些师德知识背后所存在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他们对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关注度也不够,并不清楚作为教师,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师德品质,做好师德实践的准备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黄蕾主编.教育专业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时期师德建设与师德修养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王辅成,史文校,周金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陈静.教师道德建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陈贵洲.师德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J].中国西部科技,2007(01).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民族地区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