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摘要:六安市皖西中学连续9年开展“分层次教学”的探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可以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防止学生流失。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班级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15-03
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一)我校高中生源的状况
我校是一所民办普通高中,在高中招生中属于所在市的第三批次,每年录取的高一学生中考成绩差异很大,高的可达700多分,低的只有300多分,平均分在500分左右。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成绩、智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升入高中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他们的学习差异越来越明显,学困生不断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部分学生厌学、辍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教学基本是按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统一要求进行的。学科教学基本上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一个年级的几百至几千名层次不同的学生和一个班级几十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难度、统一作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等个性的差异,教师的教学基本控制在以中等学生为主的原则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大量无效劳动。一是不利于优生教育,造成优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妨碍了其最大限度的发展;二是不利于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在课堂上听不懂,开小差,逐渐丧失自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放弃学习。
(三)“分层次教学”的设想
“分层次教学”就是学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班级或同一班级不同层次学生)并区别对待,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孔子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干篇一律。如子路和再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就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要求急性子的子路闻而慢行;要求慢性子的再有闻而快行。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子认为,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次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布鲁姆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八种智力: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自然认知。不同的人,这八种智力是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分层次教学”的探究
我校已经进行了9年的“分层次教学”实践,我们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变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学生可以流动的分层次教学体制,在学校精心组织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下,我们既进行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分层次教学,又对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逐步建立了具有皖中特色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一)教学班级分层
学生差异主要由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三个因素决定,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主要是以学习成绩的形式综合性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后在A层次的基础上增加超A层次,2012年又在超A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龙虎班层次),进行分班级分层次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认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校高中部不仅设置有为同学们量身打造的龙虎班、超A班、A班、B班等文化课班,又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美术班、体育班、音乐班、播音主持班等艺体专业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均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是将原来传统教学的统一性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主选择的三个层次的弹性目标:(1)基础性目标:是低层次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概念和原理,并会初步运用;(2)提高性目标:是在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力有所提高,更强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发展性目标:是高层次目标,要求学生对知识体系能融会贯通,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分层有利于:(1)帮助学困生:如我校B班学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加强理想教育,重视心理疏通,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良好习惯,实现基础性目标应成为主要目标(不排除有实现高层次目标的可能性),力争让他们考入专科院校或三本及以上本科院校。(2)提高中等生:如我校A班学生,要多在提高性目标上下功夫,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探究能力,力争让他们考入二本及以上本科院校。(3)发展优等生:如我校超A和龙虎班学生,要提高他们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力争让他们达到发展性目标,考入一本院校。
(三)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分层后,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任务的难易、学习节奏的快慢、学习目标的高低等。对于较低层次,允许学生学习较易的内容,放慢学习进度,达到较低目标,尤其重视在学法指导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高-B班新生入学后,我们要求老师利用一个月时间给新生先补习初中相关内容,打好基础,做好衔接,再上高中课程。同样,学生在同一班级上课也要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于高中选修课和艺体班学生文化课学习,我校采取分层走班模式,根据学生文化课成绩,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两个或三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四)布置作业分层
我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弹性目标,分层次设计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来选定作业。低层次学生从基础性习题开始,而后完成提高性、发展性习题。高层次学生在充分完成提高性和发展性习题的同时,教师可以考虑设计更高层次的研究性习题。每年我校都组织教师自编不同层次的寒暑假校本作业,要求学生选定并完成。
(五)教学评价分层
我们认为,多一种标准,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取得更好成绩;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鼓励微小进步。我们把相互比高低的总结性评价改为目标参照的形成性评价,以学生自身的纵向自我评价为主,增强学生的信心。特别在考试命题中实行不同层次班级分层命题,采用不同难度的试卷设计和不同标准进行测评,从而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四、“分层次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推进了素质教育
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师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一批尖子生和特长生,后进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二)促进了教学研究
“分层次教学”的探究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特别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注重掌握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方法,提高了教研水平。
(三)提高了教学质量
办学以来,学校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不断攀升。许多中考成绩只有400多分的同学的高考成绩超过了500分,超越了二本线。一大批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美术、音乐、体育、播音主持等专业,考上了大学。
(四)降低了学生辍学率
“分层次教学”从整体上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减少了学生的流失。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6年5期